自古勐海境内茶厂、商号繁多,为什么吴远之们单单看中了勐海茶厂呢?
新中国成立后,勐海茶厂于1951年恢复生产,第二任厂长唐庆阳为发展茶业付出了一辈子的努力,随后的众多茶人也为勐海茶厂的发展壮大做出了贡献。尽管期间几次更名,但勐海茶厂作为当地最大的国有企业,不仅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重大的贡献,而且也为现当代中国茶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尤其值得称道的是1973年成功研究并应用普洱茶人工发酵技术,奇迹般地把“云南晒青毛茶”(即未发酵的生茶饼,也叫青饼。)制成了“普洱熟茶”———这是在普洱茶发展历程中具里程碑意义的技术。虽然勐海茶厂在2002年前后因种种原因而曾濒临破产,但其茶业业务却从来没有亏损过。“这是一个有故事的企业。”吴远之说。2003年,吴远之和他的团队着手进行茶业调研并与勐海县政府接洽,经过一年多的调研、商谈,2004年10月,随着目前这支团队的进入,勐海茶厂完成了改制。之后,在勐海茶厂基础上发展成为大益集团。
在勐海茶厂工作了几十年的谢书琼,退休后返聘回来做行政工作。回想2004年改制时的情形,她至今还感慨不已,“改制过程中,当时300多人留下了160多。”
如果只是开办一个普洱茶的加工厂,那么门槛是不高的。一些过去在勐海茶厂干过的干部和技术人员离开后也办了自己的企业。曾有人担心这些人带走普洱茶制作的核心技术,“但实际上,很多东西是带不走的,比如独特的水源、阳光和温湿度,几十年的酵房以及独特的生产工艺。”吴远之说,“我们是被普洱茶的益处吸引来的,就要生产出对人们健康有益的产品。"大益"两字给出了我们致力于茶业的根本理由。”
神秘又神奇的制作技艺
几十年来风和雨,半个世纪薪与火,漫漫万里茶马路,几代茶人汗与血。片片茶叶铸真情,杯杯茶汤显本色,悠悠陈香飘四海,传送着大益人的好品德。———摘自《勐海茶厂厂歌》
在勐海茶厂生产厂区,到处可见“普洱茶生产工艺属国家保密项目严禁摄像拍照”的警示牌,只是这越发激起人们探索大益普洱茶奥秘的念头。关于大益茶的神奇,就有不少传说,比如厂内那口井。吴坤雄告诉记者,有一位广东客商坚信茶厂那口1973年开凿的井是“圣泉”,用这口井水发酵出的茶叶是任何泉水、井水无法取代的。这口井在茶厂改制一周年时,吴远之给它起了个名字叫“一源”,如“大益”一样耐人寻味。据说由于“一源”的神奇传言,有人甚至在靠近“一源”的厂外建造了酵房,取用这里的地下水制茶。
“其实普洱茶制作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是多方面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影响茶的质量,比如翻茶工人翻摊的是否均匀,温度掌控的是否合适等等。”研发部经理曾新生说,“酵房的环境更重要,老酵房出来的茶味道就好。从科学角度分析,老酵房历经数十年所形成的独特微生物区系,就是勐海茶厂熟茶独特品质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新酵房要养就是这个原因。”
这位2006年进厂的华南农大茶学专业的研究生,今年初竞聘担任了研发部经理的80后,尽量用简单的道理解说着普洱茶的拼配、发酵和成型过程,“关键在于拼配和发酵,这就是我们研发的重要任务。”他们每年要开发10多个品种。
当然,收购到优质原料是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除了在海拔1700多米的巴达和布朗两大名茶山有2万多亩自己的茶园基地外,勐海茶厂还在各乡镇设立了紧密合作型初制所和收购点,每年要根据计划从茶农手中收购大量的毛茶。“刚采的茶要打火杀青变成毛茶,这道工序是由茶农完成,加工过程稍有闪失就可能影响茶叶的质量。”供应部经理万平说。这位也是今年刚刚竞聘上任的80后大学毕业生感到工作压力很大,面对茶农,不仅需要专业水平,更多的时候需要沟通能力。比如,前几天有位茶农送了几次茶样都因为茶厂的严格要求而被评定为不合格,有些想不通。为了帮茶农找出原因,万平派人到现场调查,最终发现烘茶的灶沿有条缝隙,烟从中漏出来,茶就有了轻微烟火味。
毛茶可分10级,每一级又可分出多达30多个号头,每年根据董事会安排,采购计划和要求都不一样。今年就以高等级原料为主。在茶厂收茶处,记者与勐海乡曼短村的茶农岩棒攀谈起来,“跟勐海茶厂打交道10多年了,2002年断了一阵子,送了茶不给钱,不敢送了。”岩棒说,“2004年又回来。”改制后的勐海茶厂从不欠茶农的钱,“讲信用,但就是要求严。”岩棒笑着说。
在包装车间,一名女工正在往茶饼上贴内签,车间主任李恒萍告诉记者,这种标签是检验大益茶真伪的关键,“用印钞技术印制的,有防伪水印。”李恒萍拿起一张印好的包装纸,“印刷用的油墨都是食品级的。”这位自改制前就在勐海茶厂工作的车间主任告诉记者,新厂和老厂的最大不同是“以前是人管人,现在是制度管人。”这简捷的话语让人深思。
承继的是一份责任
如果说,多民族的茶文化汇聚,类似于宏大叙事中的史诗结构,那么,具有道德之光的茶品繁衍,及其命运流转,则是一种精神与信仰的薪火相传。———摘自雷平阳《认识大益》
雷平阳是位诗人,但《认识大益》这篇文章,激情洋溢却又不乏理性。他认为当年范和钧那代人走进勐海到现在,60多年间“让寂静淡泊的普洱茶,在众多古老作坊风雨飘摇之际,把古老的传统交给了继承人”,开启了现代普洱茶的历史大幕。
记者在云南采访时,第四届普洱茶国际博览会正在昆明举办,勐海茶厂董事长邓增永就在茶博会现场,来自全国各地的“大益”经销商也汇集到昆明。
广州春光茶业公司经理吕小勤告诉记者,她经销茶叶十几年,一直是“大益”的经销商,但从2005年起,她就不再经销其他品牌,专卖“大益”。景洪的专营商刘玲也说,“茶厂可以提供各种消费者需要的东西,比如客人买茶时要质检证明,"大益"都有。”
邓增永告诉记者,普洱茶市场波动也好,金融危机也罢,“大益”的销量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相反,目前正在逐步走向规范、稳步和有序的市场,正好让我们调整布局,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吴远之也持同样的观点,他在2006年就看到了市场的波动趋势,并把目前的情形称作第二次创业,“我们经过了知其然,目前正处在知其所以然的阶段。”他认为“制茶是个知识经济”,所以投入大量资金到科研上。一方面以优裕的条件吸引人才到企业扎根,另一方面加紧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争取10年左右做到"知其所以然",对普洱茶的研究有所突破。”
与吴远之的说法一致,邓增永告诉记者目前企业的战略简单说就是服务好消费者。邓增永说,他曾专门到国家图书馆查阅了范和钧先生在1937年时和吴觉农先生合著的《中国茶业问题》一书,“书的篇幅不是很大但构架不小,前辈茶人对当时中国茶业问题的思考让我们深受震撼,”他说,“那代人是从国家和民族的角度看待中国茶业,有很强的责任感。我们承继的不是一个简单的茶叶加工企业,而是一份责任与使命。”
从范和钧等人解放前建厂,到上世纪70年代发明人工发酵工艺、80年代注册“大益”,以及今天吴远之团队把“大益”品牌声名远播海内外,大益茶人一代代都在通过自己的努力推动着普洱茶传统技艺的进步,“"大益茶制作技艺"能够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说明几代茶人的努力得到了认可。发展是最好的保护。在传承基础上做好创新,通过应用核心技艺做好普洱茶、推动茶业发展就是对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邓增永说,“这也是目前我们正在为之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