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洒在茶马古道上的茶韵馨香
发布时间 2011-11-29 浏览 10053 次
多民族的茶文化汇聚,类似于宏大叙事中的史诗结构,那么,具有道德之光的茶品繁衍,及其命运流转,则是一种精神与信仰的薪火相传。———摘自雷平阳《认识大益》

  雷平阳是位诗人,但《认识大益》这篇文章,激情洋溢却又不乏理性。他认为当年范和钧那代人走进勐海到现在,60多年间“让寂静淡泊的普洱茶,在众多古老作坊风雨飘摇之际,把古老的传统交给了继承人”,开启了现代普洱茶的历史大幕。

  记者在云南采访时,第四届普洱茶国际博览会正在昆明举办,勐海茶厂董事长邓增永就在茶博会现场,来自全国各地的“大益”经销商也汇集到昆明。

  广州春光茶业公司经理吕小勤告诉记者,她经销茶叶十几年,一直是“大益”的经销商,但从2005年起,她就不再经销其他品牌,专卖“大益”。景洪的专营商刘玲也说,“茶厂可以提供各种消费者需要的东西,比如客人买茶时要质检证明,"大益"都有。”

  邓增永告诉记者,普洱茶市场波动也好,金融危机也罢,“大益”的销量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相反,目前正在逐步走向规范、稳步和有序的市场,正好让我们调整布局,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吴远之也持同样的观点,他在2006年就看到了市场的波动趋势,并把目前的情形称作第二次创业,“我们经过了知其然,目前正处在知其所以然的阶段。”他认为“制茶是个知识经济”,所以投入大量资金到科研上。一方面以优裕的条件吸引人才到企业扎根,另一方面加紧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争取10年左右做到"知其所以然",对普洱茶的研究有所突破。”

  与吴远之的说法一致,邓增永告诉记者目前企业的战略简单说就是服务好消费者。邓增永说,他曾专门到国家图书馆查阅了范和钧先生在1937年时和吴觉农先生合著的《中国茶业问题》一书,“书的篇幅不是很大但构架不小,前辈茶人对当时中国茶业问题的思考让我们深受震撼,”他说,“那代人是从国家和民族的角度看待中国茶业,有很强的责任感。我们承继的不是一个简单的茶叶加工企业,而是一份责任与使命。”

  从范和钧等人解放前建厂,到上世纪70年代发明人工发酵工艺、80年代注册“大益”,以及今天吴远之团队把“大益”品牌声名远播海内外,大益茶人一代代都在通过自己的努力推动着普洱茶传统技艺的进步,“"大益茶制作技艺"能够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说明几代茶人的努力得到了认可。发展是最好的保护。在传承基础上做好创新,通过应用核心技艺做好普洱茶、推动茶业发展就是对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邓增永说,“这也是目前我们正在为之努力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