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门红茶发展三个关键点 揭秘首次低迷
发布时间 2013-04-22 浏览 7639 次
抗税的例子:自民国五年(1916)起,安徽省财政厅以借口便利征收茶税为名,在祁门县吴桥头和西乡闪里各增设厘金卡。而当时的祁门南路倒湖已设了厘金卡,重复设卡无疑会加重茶农的负担,加之当事者又从中勒索成习,因而爆发了以祁门商会会长为首的茶商茶农请裁厘金卡运动。由于厘局属省财政厅管理,一切收入翻数上缴,地方无权过问。因中间环节繁多,以至来往公函积至3尺,时间长达2年,省财政厅迫于民意难违,才勉强撤卡息事。消息传来,全县交相祝贺,同时勒石建碑,以至纪念。

三是改良场兴衰无常,当局苦心经营的模范茶场,未几便更名为茶业改良场。随着形势的变化,其命运也坎坷曲折,数年间竟停办了二次。1928年8月才恢复工作,1929年2月再次更名为安徽省立第一模范茶场,但仅仅坚持了半年,又迫于形势而第二次停办....时兴时衰,名称迭变,足以证明当年茶业命运的悲惨。

换口岸,抗茶税,改场名,类似故事不胜枚举。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折射出祁红的不幸之光,这应是千真万确的史实。(茶叶门户网)

1  2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