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茶就是一种老土的产品,安安静静在云南之西南边陲存在了上千年,突然有一天被港台人文化了,本来在云南人经验中很平常的一种晒青
茶叶,被当成了能喝的古董,于是
普洱茶就进入了被文化时代,随之而来的是
普洱茶的神话,天价
普洱茶与创富故事,上演了一场“疯狂的
普洱茶”大戏。日本人对牛弹琴,把牛肉弹成艺术品;台湾人为
普洱茶安魂,把
普洱茶当成了收藏品,可不同的是天价牛肉依然天价,而疯狂的普洱转瞬崩盘,向来以日本人为师,学习精细文化营销的台湾诸位大师们,遭遇了2007年的滑铁卢。伴随着
普洱茶价格跳水而来的,还有云南茶界对文化营销的深刻反思,以及对邓时海、石昆牧等一干台派文化大师的空前质疑,于是
普洱茶就进入了“去文化”的时代。一时间,
普洱茶需不需要文化的讨论甚嚣尘上,普洱市政府更进一步高屋建瓴地提出了“科学普洱”的战略构想,指出
普洱茶的四个发展阶段——农业普洱、文化普洱、科学普洱、人文普洱。
这些年来中国文化虚热,各种文化话题与争论层出不穷,这其实是一种话语权之争,占领文化的制高点也就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