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的传统美学思想溯源
发布时间 2011-07-21 浏览 8885 次
>2.儒家美学思想与中国茶道精神

“中和”美学思想贯穿整个中国茶道,儒家对“和”的诠释在茶事的过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是在泡茶时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二是在待客时表现为“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明伦之礼;三是在饮茶过程中表现为“饮罢茶敬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仪。 裴汶《茶述》指出,茶叶“其性精清,其味浩浩,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参良品而不混,越从饮而独高。”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谈到茶之功效时说:“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袪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冲淡闲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 “致清导和” 、“韵高致静”也是对中国茶道基本精神的高度概括,揭示出中国茶道的本质特征。无论是裴汶的“其功致和”,还是宋徽宗的“致清导和”,都无疑是以儒家的“中和”与和谐精

1  2  3  4  5  6  7  8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