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洪武24年(公元1391年)就定为贡茶;明万历23年(公元1595年)定为朝廷官茶。明末清初,晋陕甘等地茶商纷纷来安化办茶,在清代茶行、茶号最盛时达300余家,形成了“茶市斯为最,人烟两岸稠”的繁华茶市景象。以苞芷园、小淹、边江、江南、洞市、唐家观、黄沙坪、酉州、东坪、马辔市等茶马古镇为起点,是“晋帮茶商在安化当地设庄制茶,经加工精制之后,运往汉口,经河南、山西转销西北各地或经张家口发至恰克图。”(摘自山西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梁四宝、吴丽敏教授《清代晋帮茶商与湖南安化茶产业发展》),开辟了纵贯中国、连接欧亚的国际商贸大道—“万里茶路”,从此安化茶远销西北地区和俄国,造就了大德诚、长裕川、大德兴、大德丰、永聚祥、大盛魁、大玉川、巨盛川、巨盛永、宏源川、兴隆茂、诚记等一代商贾。
山西《祁县茶商大德诚文献》抄本详细记载了山西祁县至安化水陆路程:从祁县至泽州(今山西晋城),共行7日,陆路计580里;从泽州行至赊旗镇(今河南社旗)共行11日,陆路计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