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帽”、“汉方”、“梅花”、“竹节”等造型层出不穷。艺人陈仲美将瓷雕技术融入陶艺,是宜兴历史优势格多样、制壶最多的三位名家之一,所制花货令人线人一新。他最早将款和印章并施于壶底,开创了壶史先例。陈用卿则第一次将铭文刻于壶身,且用行书取代楷书,增加了作品的文气。在这之前,
紫砂壶上都不刻任何铭文,即使制壶艺人的名款,亦偶然以楷书刻在壶底。明代的烧制技术也有所立异,李茂林首创匣钵套装壶入窑,烧成后壶色光润,无裸胎露烧所产生的瑕疵。这一烧制方法沿传至今。万历以后的天启、崇祯年间(公元1621-1644年)闻名的紫砂艺人有陈俊卿、周季山、陈和之、陈挺生、惠孟臣和沈子澈等。其中以惠孟臣的壶艺最精,为时大彬以后的一大高手,他所制作的茗壶,形体浑厚精妙,铭刻和笔法极似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在我国南方声誉很大。在清初雍正元年(公元1733年)即有人仿制“孟臣壶”,其后仿者更多。署款铭刻开始盛行,泛起了代镌铭款的文人刻家。
明代后期宜兴陶业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