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不够可靠。因为武夷山宋代的摩崖石刻比比皆是,却看不到明代僧人所刻的“大红袍”。二是根据作者访问张天福老先生,张老说原来的“大红袍”茶树在距离现在“大红袍”不远的地方,就在一个大岩壁下的路边,树丛也将近一米,上面有水滴从数丈高的岩壁上滴下,终年不干,正好滴在茶树上,
茶叶非常茂盛,可是在五十年代就死了。这种说法显然有漏洞,既然这株“大红袍”长得茂盛,又有水源,怎么会死掉呢?再说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正本“大红袍”也不止一处。三是民间说法,说的是人们把“正大红袍”改称为“大红梅”,以混淆视听,更好的保护“大红袍”。据1951年担任“大红袍”母树所在地天心村土地改革小组组长,现已八十高龄的傅志美老人的回忆,确有其事。现在“大红袍”附近是有一丛大茶树叫做“大红梅”,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枯死了。如此说法与第二种说法十分相似,亦应存疑。
带着有关“大红袍”母树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