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盐井的盐水背进盐池,再趁着盐井出水的间隙,将盐水移进晒盐架。每年3~6月,澜沧江进入枯水季,阳光充足风又大,盐水质量最好;而过了这段时间,雨季来临,就很难晒出好盐了。由于出盐的季节正是澜沧江两岸桃花陆续开放的时候,3~6月的盐也因此有了个美丽的名字—“桃花盐”。尽管我们可以想见,在交通不便的漫长岁月里,盐井和洁白的桃花盐,曾在横断山脉的藏族和纳西族之间引发过怎样惊心动魄的争夺战;今天,盐井仍然逃脱不了衰落的命运。随着越来越多的袋装加碘精盐的涌入,盐井的生意受到动摇,工作时间在缩短,盐井关闭的传闻也仿佛越来越真切。将阳光和水制成人类生存所需的盐,这种曾经荣光的生存方式,是否终有一天要化做风中传说……
上盐井距下盐井约18公里,有整个西藏独一无二的天主教堂。上盐井天主教堂超过140岁高龄,据说是由两位法国神甫于1865年创立。教堂初建时,神甫向当地的头人承诺,只占用一张牛皮大小的地皮和一牛角水,头人满口答应。两个传教士于是把牛皮泡软了剪成细条圈地,把牛角锯断了盛水,头人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