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茶中之王--大红袍
下一主题:武夷山大红袍的崛起
清康熙时的浙江人王草堂在武夷山隐居了十多年,娱世忘归,在其留下的《武夷九曲志》中有一篇《茶说》,文中记录了山中制茶工艺,“……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俟其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阳羡界片,只蒸不炒,火焙以成。松萝、龙井,皆炒而不焙,故其色纯。独武夷炒焙兼施,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也。茶采而摊,摊而扌鹿,香气发越即炒,过时不及皆不可。既炒既焙,复拣去其中老叶、枝蒂,使之一色。”这段文献性资料被茶界专家普遍认为是我国最早的、较完整的青茶制作工艺的文字记录。
然青茶的制作工艺不可能横空出世,无端青睐于武夷山。已故的著名茶叶专家姚月明的推论是众多说法中最让人信服的。由于武夷山中茶山分散,离厂远,茶采下如遇太阳,有如萎凋时的晒青;又因采茶时要各山坳间跑动,茶青在篓中震动、厮磨,使部分青叶变软,甚至发热红边,客观上起到萎凋和做青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