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想法一发不可收拾。之后10余年,他辗转于浙、皖、赣三地,几乎花光所有积蓄,买下近百幢明清古建筑,拆分保存到从余杭租借来的仓库里。
去年,西溪湿地三期工程(余杭带)将部分古建筑引入园内,集中重建后,命名为杭州江南明清古建筑博物馆。余杭区副区长屠东东表示,原生文化本身就是西溪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古建筑博物馆的落成,有助于西溪文化的延伸,也将进一步拓宽湿地的服务功能。
让这些老宅在西溪安家
淳安、衢州、婺源、景德镇……有独特天井的徽派古民居、注重梁上雕刻工艺的明清老房子、江南风格的大宅,这些散落在全国各地的古建筑,如今集中现身于西溪湿地。
“搬动”老宅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原屋搬迁,既要不破坏建筑,还要能重新垒建,王保进只能边拆边摸索,逐渐摸索出了画图纸、编号码等一系列复杂的工序,还把20多名老木匠培养成了“拆宅专家”。
这些年,王保进先后联系到金华、武义等地的40多名能工巧匠,每当买下建筑,就请他们前去测绘,对梁窗瓦片逐一编号后拆解,再运回杭州。
如今重建,他们又被请了过来。
王保进表示,不惜成本,就是要让老建筑延年益寿,保存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积淀。
站在一幢来自景德镇的老宅天井口,不时透来一阵凉气。王保进自豪地讲,这是中国古建筑的妙处,除了风水和采光,天井还是天然的空调,它利用了空气动力学的原理,冷空气从地面进入,暖气从空中跑掉,自动调节气温。
抬头仰望,透过这口天井,轻轻拂去古屋岁月上的浮尘,岁月下先人起居的痕迹隐隐呈现。
博物馆已部分开放
王保进告诉记者,现在博物馆正在进行二期施工,再过一年左右,整个展馆将全部建成,届时服务功能也会大大提升。
“我在设想着,除了让游客和市民领略到明清时代古建筑的文化精髓外,也可以让他们住进老房子里,体验中国古代的生活起居方式。”王保进说,目前他正打算对每所老宅进行回访,追根溯源,然后各出一本文化书刊,送给以后前来体验的人们。
此外,还会组织部分民间收藏家在古建筑内展示他们的专题收藏,如书画、木雕石刻、民间工艺品、钟表等收藏品,不断丰富建筑博物馆的文化内涵。
目前,博物馆外体部分已经对游客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