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烈说,根据清朝香山(今中山)人黄芝的《粤小记》记载,清雍正年间(1722~1735),广东观风使焦祈年奏请朝廷,广州府城隍被获准升格为管辖全省的都城隍。当时升格后的“广东都城隍”,与同期北京的“都城隍”平级,而那时上海的城隍庙还只是“县级”城隍庙。
为何流落佛山?
城市变迁文物四散流失
以前,广州城隍庙里那尊“城隍爷”也是在佛山祖庙内发现的,广州的城隍爷、城隍庙印章为何都跑到佛山去?陈忠烈分析,清末民初,广州城市发生很大的变迁,特别是民国初年孙科大修马路,1920年广州扩建惠爱路(今中山四路),城隍庙大部分建筑被拆除,只留下了拜亭和大殿。解放后,城隍庙被用作被服厂,生产军用被服物资。1956年城隍庙成为广州市材料试验机厂。尤其到了‘文革’‘破四旧’,城隍庙内的东西全部散落民间,广州城隍庙从此在市区彻底‘消失’。
“直到1990年,城隍庙还在被一家公司租用,搭建成了三层的卡拉OK娱乐场所。1993年,城隍庙才被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陈忠烈说。
城隍庙法印
类似官府公章
市道教协会会长潘志贤表示,根据道教的规矩,每一个城隍庙都有一枚木质法印,相当于官府里的行文公章,城隍庙道士祈福时,诸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等祈福内容会被记录下来,纸上就要加盖上一枚城隍庙法印。
有城隍庙就有城隍爷,历史原因使得昔日广州城隍庙的城隍像不知所终,针对不久前广州、佛山两地之间对供奉于佛山祖庙的“城隍爷”“归属权”之争问题,潘志贤明确表示,广东都城隍修复后,将根据历史资料相应记载恢复广州城隍爷。
另外,记者今年6月意外发现一张“广东都城隍”(即广州城隍庙)前殿全景线描画,成为本次广州城隍庙前殿修复的重要依据。
负责修缮方案设计的文物保护专家、广州大学岭南建筑研究所所长汤国华介绍,本次修复20世纪20年代被孙科修筑马路拆除的城隍庙前殿,线描画起了重要作用,包括前殿门上将恢复的“是是非非地,明明白白天”木对联、前殿屋顶建起的含脊鳌鱼、梁顶中间火球喷火,以及城隍庙当年“广东都城隍”名字,都以老外清代线描图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