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感遗憾的是,与国外大量流失的文物相比,国内目前发现的圆明园旧物,大多属北洋政府时期“石劫”过后残留下来的石雕、石梁、石础、石板等物,其它书画、瓷玉金银器等珍品罕见。而法国学者布立赛称,即使今天,在欧洲、美国街头,仍有人兜售圆明园珍贵文物。
寻宝折翼
远渡重洋第一站即遭挫折
圆明园珍宝绝大部分流散海外毋庸置疑,但具体状况如何,一直让众多国内研究人员纠结。
2009年10月18日,圆明园遇焚149周年之际,在国内某著名企业的赞助下,圆明园遗址公园管理处工作人员、同时也是圆明园学术委员会委员的刘阳,决定到海外搜集圆明园流失文物资料。这个想法很快得到了管理处支持。
“出去调查圆明园文物,主要是为了完善圆明园文物资料,是为以后研究圆明园做准备”,管理处相关负责人在去年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反复强调这一点。事实上,在国内近十年文物调查的基础上,圆明园管理处也确实迫切需要了解海外文物部分,以完备圆明园研究资料,以及为园内部分复建工程提供参照资料。
按出发前计划,调查人员将分三路进行海外调查,一路前往美国,一路前往英法德等欧洲诸国,一路前往日本。他们希望,一则完善圆明园现有文物数据库,二则能与国外一些博物馆共同举办圆明园文物展览。
“首站之所以选择美国,因为美国国家图书馆是全世界最大的,影像和文献资料都最齐全;此外美国为多元文化,便于沟通和交流,一些博物馆东方部负责人和职员本身就是中国人;另外美国历史上也从未直接参与圆明园抢劫,还考虑到英语翻译的可行性等”,今年10月初,刘阳承认,去年海外寻宝活动的路线设计,他们出发前曾进行过反复论证,而为筹划这次活动,他几乎花了五年时间查找欧洲、亚洲等国有关圆明园文物的相关资料。
“可以说,正式出发前,我们已经对海外圆明园文物有了大致了解,不是盲目行动”,刘阳介绍,2009年11月29日,这支由圆明园研究专家、管理处工作人员、媒体等八九人组成的寻宝小组,从首都机场正式起程前往美国。而接下来将近一个多月的寻访,却让这个研究小组感觉五味杂陈。
寻宝小组首先赶到美国国会国书馆调查,在那里,他们发现了一套名为《圆明园大木作定例》的清朝文献。书中对圆明园修建过程中大的木工活用料,作了准确记载。如乾隆七年十一月初五日,安佑宫神龛用,雕龙身长八尺至七尺,每条雕匠四十工,龙头六工。这意味着这条雕龙,共需46个大工方能建成。
在费城艺术博物馆,寻宝小组则发现了上百件玲珑剔透的中国藏品,其中包括有乾隆题字的娟秀鼻烟壶、瓶、印章等,两枚印章则均有刻文,一枚刻写着满汉文对照的“太上皇帝之宝”,一枚刻写“十全老人之宝”。因这些物品均成对出现,没有散失,专家们估计这些乾隆御用之物,应该是从宫中成批流出。此后,在纽约洛克菲勒档案中心、波士顿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馆等处,寻宝小组寻找到了一批珍贵的圆明园旧照片。
“共五六十幅”,刘阳认为,这批珍贵的影像资料,至少可以让圆明园研究时间缩短二三十年,研究价值高于实际价值。但显然更多人并不这样理解。“就连我的母亲都问,去了一趟带回了些啥没有,也许人们认为只有抱一两个圆明园价值百万的瓶子或古董宝贝回来,才算是不虚此行。”刘阳承认,第一站美国之行回来后,海外寻宝计划即告搁浅。
圆明园学术委员会一相关专家透露,计划过早中断,一方面由于资金紧张,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海外寻宝动静太大,已造成一些海外博物馆不理解,甚至对寻宝小组戒备森严,“比如在研究人员到达之前,人家就已经准备好了律师函等法律文案,随时准备对抗”,“寻找时机还不成熟,很难再进行下去”。
“目前研究圆明园历史,主要有三个资料来源,一是遗址发掘,二是现存样式雷图纸,三是影像资料,海外寻宝很大一部分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弥补第三条研究途径而去的,但现在这条路中断了。”作为海外寻宝计划的最初发起人,刘阳对此感觉万分惋惜。他告诉记者,今后一段时间,他将转为协助出版社翻译出书,然后从翻译出来的国外圆明园重要文献中搜集其海外文物信息,“等以后自己攒够了钱,也可以再出去查找(资料)。”
回家路难
高价竞拍?依法追索?
海外追寻艰难,而150年以来,圆明园文物一直不断现身于各种国际拍卖机构,一次次让国人深受刺痛。
上世纪80年代,台湾企业家蔡辰男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相继购得圆明园海晏堂十二生肖中的牛首、虎首、猴首。知情人士称,这三尊铜首,最早由美国一收藏家在加利福尼亚一私宅发现,当时牛首被主人放在浴室挂毛巾,虎首和猴首则当做普通园林饰品,随意放置在花园水池边。于是,这位收藏家以每尊1500美元的低价购得。但随后在纽约和伦敦的拍卖会上,三铜首身价顿涨。
2000年春天,中国保利集团则以3000万港币的代价,将牛、虎、猴三铜首购买下来。随后2002年底,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会说服纽约一收藏家,让其将海晏堂十二生肖中的猪首转让该基金会。2003年9月,香港企业家何鸿燊通过向该专项基金捐款人民币600余万元,最终将猪首铜像购回国内。
2007年夏天,香港苏富比拍卖行再拍圆明园马首铜像时,其价格已成倍上涨。因乾隆属马,故海晏堂十二生肖中,唯马首雕刻得最为精致。这次,最终以6910万港元购得马首的何鸿燊,再次表示无偿将马首捐献国家。等到2009年春天,巴黎佳士得拍卖公司再宣布十二生肖中鼠首、兔首预期拍卖价时,其价竟已高涨至1200万美元,引起国内舆论哗然。
“利用中国人的圆明园伤痛情感,从拍卖中大赚其钱,肯定行不通”,圆明园学术委员会一委员称,据他了解的情况,目前中国流失在海外的文物英国收藏约130万件,法国约260万件,日本约200万件,沙俄仅敦煌遗书就有1.2万件,仅次于中国本土,“光靠拍卖,如何能买得过来?”
10月初,正在筹备圆明园150周年纪念的管理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不计国内各单位、个人捐赠回归的圆明园文物,这些年通过拍卖会形式拍得归来的圆明园文物共6件,除了马、牛、猪、猴、虎5个海晏堂铜首,还有首都博物馆拍回的一套粉彩镂空花果纹六方套瓶。
去年初,在国家文物局明确表示不支持通过拍卖回购圆明园流失文物、而捐赠途径又遥遥无期的情形下,更多国人将目光转向相关国际公约,希望借助国际法无偿追回流失文物。
“从目前国际公约来看,只有两个法则与圆明园文物相关,即1954年的《武装冲突情况下保护文化财产公约》和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罗马公约,然而1954年的国际公约仅要求战争结束后即返还对方文物,且应该由国与国之间进行沟通;罗马公约中又有50年追讨期限,虽然中国加入了后一条约,并要求保留历史上非法掠夺文物的追索权,但欧洲等大量拥有中国文物的国家,却至今没有加入罗马公约,因此现在通过国际公约追回圆明园文物的愿望,实现起来依然困难重重。”圆明园学术委员会对此途径并不乐观。
参与了去年圆明园海外寻宝行动的刘阳更是感触深刻。“明知道是圆明园的东西,过了150年,你能从哪儿找到确凿证据,证明它的出处呢?更何况那些同样精美的古玩,更不知道是从故宫、熙和园、还是恭王府等王公大臣府中流出去的,要知道当年被抢的可是北京三山五园以及所有王府当铺等。”据刘阳自己估计,目前海外有确凿证据能证明其属圆明园的文物,不会超过1000件。
针对圆明园流失文物,清史专家王道成曾提起一则逸闻。前几年,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圆明园学术学会会长张文彬在北大演讲,着重讲述了圆明园大量文物流失海内外,应该督促其归还。北大校园内仍有不下10件物品来自圆明园,而当时台下一校方负责人即打趣:北大现在也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呵。“国内文物的回归尚需时日,更不用说国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