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国内市场热情高涨 奥
下一主题:“华文库”项目正酝酿
去年初,在国家文物局明确表示不支持通过拍卖回购圆明园流失文物、而捐赠途径又遥遥无期的情形下,更多国人将目光转向相关国际公约,希望借助国际法无偿追回流失文物。
“从目前国际公约来看,只有两个法则与圆明园文物相关,即1954年的《武装冲突情况下保护文化财产公约》和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罗马公约,然而1954年的国际公约仅要求战争结束后即返还对方文物,且应该由国与国之间进行沟通;罗马公约中又有50年追讨期限,虽然中国加入了后一条约,并要求保留历史上非法掠夺文物的追索权,但欧洲等大量拥有中国文物的国家,却至今没有加入罗马公约,因此现在通过国际公约追回圆明园文物的愿望,实现起来依然困难重重。”圆明园学术委员会对此途径并不乐观。
参与了去年圆明园海外寻宝行动的刘阳更是感触深刻。“明知道是圆明园的东西,过了150年,你能从哪儿找到确凿证据,证明它的出处呢?更何况那些同样精美的古玩,更不知道是从故宫、熙和园、还是恭王府等王公大臣府中流出去的,要知道当年被抢的可是北京三山五园以及所有王府当铺等。”据刘阳自己估计,目前海外有确凿证据能证明其属圆明园的文物,不会超过1000件。
针对圆明园流失文物,清史专家王道成曾提起一则逸闻。前几年,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圆明园学术学会会长张文彬在北大演讲,着重讲述了圆明园大量文物流失海内外,应该督促其归还。北大校园内仍有不下10件物品来自圆明园,而当时台下一校方负责人即打趣:北大现在也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呵。“国内文物的回归尚需时日,更不用说国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