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普洱茶外,红茶也是云南茶业的另一个拳头产品。这种茶以大叶种为原料,汤色鲜红,很适合加工成优质奶茶。芒市一些具有QS资质的骨干茶企生产的红茶大多出口到欧美、东南亚地区,其口感、汤色及生产工艺均处于较高水准。邻国缅甸的老百姓就特别喜爱芒市红茶,他们把红茶包成团,将茶汁挤入奶中搅拌,做成奶茶,几乎每天从早到晚都要喝,但因为芒市红茶在当地价格偏高,享用它的仍以高收入人群为主。业内人士估算,芒市红茶几乎占到缅甸红茶市场份额的30%。除了缅甸,芒市红茶在俄罗斯、英国等地也受到青睐。若能够降低成本,进一步提升精加工水平,未来芒市红茶的销路将极其看好。
劣 势
小散弱是硬伤
芒市茶产业优势显而易见,但依然暗藏软肋。标准化程度低直接导致规模“弱小散”,品牌“多杂乱”。芒市志成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富恒说:“茶产业的准入门槛很低,谁都可以来做茶,这就出现参差不齐的质量问题,因此真正走出去的牌子并不多。就说云南的普洱茶,大多数牌子用的还是地域名称,真正打出自己牌子的目前就只有‘大益’。”
小品牌走不出去,而一些刚走出去的龙头茶企却面临市场假货的巨大冲击,典型的像“大益”这样的名牌就被冒用商标。李富恒介绍,云南绿茶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声名鹊起,当时下关茶厂的三春茶在国内热销,然而同样是受到假货冲击,最终导致整个品牌的崩盘。此外,全国最大的两个茉莉花茶品牌——长沙的猴王和广西的石乳也面临类似情况,两家具有国企背景,但对于如何打假仍找不到太好办法。对于一般茶企来说,根本没有实力去遏制这种假冒行为,这是一项耗费巨资和人力的耐力工程。
云南的普洱茶火于2007年,人为炒作将它推到了一个顶峰。2008年至2009年,普洱茶市场遭遇滑铁卢,今年普洱茶的原料价格虽有所回升(较去年涨了大约30%至40%),但市场成品售价却涨幅不大,那些积压在仓库中的存货就像烫手的山芋,令茶商左右为难。然而,高峰过后必然是低谷,茶价的平稳过渡是大势所趋。随着消费者的理性回归,普洱茶价格不会重现当年那段有市无价的疯狂岁月,它的价格正跟随刚性需求和一定的收藏价值进入合理区间。
芒市的茶叶人此时已意识到产业升级的迫切性,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势在必行,而这个增长点必须是一个全新概念的,一个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
变 革
茶业航母助产业升级
除了利润的增加,“三十六道水”的出现也将促成芒市茶产业的一次全面洗牌。
业界认为,“三十六道水”这种强强联合势必形成一艘茶业航母。通过产供销一条龙以及着力打造深加工的经营理念,“三十六道水”将带动整个芒市茶产业涅槃升级,这无形中也抬高了芒市茶产业的准入门槛。因无法做到产供销一条龙,更无法解决中低档茶“销售难、库存多”的局面,一些仅靠收购原料进行加工的小茶企最终面临兼并,或是出局……看似平静的芒市茶产业山雨欲来。
试 水
深加工速溶茶粉
2010年9月,芒市三十六道水速溶茶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十六道水”)成立。该公司在政府的主导下,由志成茶业和另外几家骨干茶企共同组建,目前“三十六道水”正在做的一件事是建设一条2000吨的速溶茶生产线,项目总投资5360万元。初步估算,建成后,可年产2000吨精致速溶茶粉,利润总额将达到3760万元。
速溶茶粉是什么?它的利润究竟有多大?据了解,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冰红茶、冰绿茶、奶茶等饮料所采用的原料就是速溶茶粉(有的也采用茶叶或茶浓缩汁)。速溶茶粉具有包装运输方便、产品稳定性好的特点,被大多数茶饮料企业广泛应用。业界估算,我国速溶茶粉年产销量已达到7000~8000吨。
将中低档茶加工成深加工产品后,附加值得到了大幅提升,同时解决了中低档茶叶的出路问题。日本1997年加工茶饮料所采用的茶叶量为我国茶业总产量的5.6%,但其产值却是我国原茶总产值的7.6倍。业内人士估算,1.0~1.5万元/吨的中低档茶叶加工成茶饮料后,其产值可达到40~50万元/吨。
联合国粮农组织预计在未来几年中,世界产业总量的10%(约25~30万吨茶叶)将被加工成茶类饮料。
趋 势
速溶茶市场潜力巨大
目前江浙一带的茶饮料企业所用的茶粉原料大部分来自云南。2000吨速溶茶生产线建成后,能做到中间环节的利润回收,实现效益最大化。
芒市“三十六道水”公司董事长杨安贵介绍,未来的“三十六道水”除向欧美和东南亚这两个大市场提供茶粉原料外,国内市场方面,茶粉生产线建成后,将争取与统一、康师傅、优乐美等更多大品牌合作。此外最重要的是,将会着力打造一个包括绿茶、红茶和普洱茶在内的速溶茶系列品牌,名字就叫三十六道水。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