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北京三大古典家具集散
下一主题:农民睡了几十年的木床
缺乏探索勇气
如果说顶级的中国古典家具,那当数由明代文人参与制作的黄花梨家具和清三代皇帝亲自督造的紫檀家具。但据收藏家田家青估计,这两类家具存世不过万件,不是一般财力和眼力者可以涉足。
柯惕思说,他也喜欢明清黄花梨和紫檀家具,但财力不够,所以另辟蹊径,发现了山西民间古家具。明清期间,江南、山西、广东产的民间家具大都是榆木、胡桃木、楸木等软木木材,前些年不仅价格便宜,而且较少赝品。这无疑为有艺术鉴赏力的收藏者留下了巨大的空间。
国内收藏家之所以“错失良机”,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欠缺对艺术的理解和对历史的尊重,过于因循守旧,过于注重眼下的商业价值,缺乏自己去发现、探索的勇气和学术精神。
藏画也有偏见
同样的“错失”不止发生在山西古家具上,如西式古董家具过去在国内也乏人过问。一些老法师不屑一顾地说:“这种白木家具不值得玩!”
同样的“错失”还发生在家具之外,譬如当代中国油画,西方的收藏家也走在中国收藏家前面。当中国的收藏家只关心“主流”和“经典”,而将那些非主流的年轻画家视为“野狐禅”时,西方的收藏家和画廊却大批低价收进。如今这些“野狐禅”在中国画坛已名声显赫,“筹码”大多在外国人手里攥着,市场也操控在他们手中。
除了私人收藏家,国内的博物馆也有着同样的傲慢和偏见。他们只收藏“经典”,他们不会看上“白木家具”。他们连民国时期的画家都觉得不值得收藏,更何况当代毛头小伙们的涂鸦。
陈逸飞生前曾对记者表达了他的担忧:今后有一天,这些年轻画家成为了经典,中国的博物馆想要收藏他们的代表作,不得不花大的代价,到外国人手中去买了。(胡晓芒/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