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中国文字博物馆开馆1
下一主题:警惕“申遗热”背后“
关于文化遗产的新闻,大多绕不开“申遗”的最终命运。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尴尬。无论这背后隐藏着多么厚重的利益寄托,申遗所传递的是一种面对文化遗产无能为力的情绪,或许是出于资金的困顿,或许是对系统保护的管理短缺。
浙商进入文化遗产,我们理应有所期待。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智力和资金的双重智慧,在保护和开发中寻求一种平衡艺术。浙商以抱团的方式,除却资金流更加充裕的自信,这其中必然是摒弃了资本喜图短利的劣性,愿意在更为宏观,更为长远的遥望中,细细打量这些文化遗产。
我们希望,在这种遥望中,浙商尽可能多一些仰视的姿态。日前,一个估价仅为80万到120万英镑的清朝花瓶,在英国拍出了5亿元人民币的天价,尽管当地媒体赞誉此举为“瓷器爱国主义”,但国人却认为这是“豪掷”。由此可见一斑,资本的天性就是逐利,文化遗产保护一旦落入“非钱莫入”的怪圈,对于一些寂寞的文化而言,无疑是加速走向死亡。而任何一种文化,都曾在某个时刻丰盈着人类的精神世界,值得仰望,值得敬畏,如果一旦流逝,它将再无重现可能。
基于这样的希冀,更多的遥望方式可待借鉴。比如慈溪达蓬山下的中国石窗文化园,这里安放着全国各地爱好者抢救下来的石窗,宁波一位企业家为他们提供了这块集中展示的场地。还有像国外,许多大企业设立文化遗产基金,让更多、更专业的民间人士一起参与保护。这些遥望,与利益很远,与责任很近。
遥望文化遗产,浙商作为值得更多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