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博协大会上,中外文博专家指出,近年来中国的“申遗”项目有爆发式增长,其背后隐藏着个别项目对于经济利益的追逐。有专家指出,借助“申遗”进行的一些所谓概念炒作,实质被当成了地方经济的“摇钱树”。以至于“申遗”成功后,反而可能因为过度开发、轻视管理等,不利于文化遗产的长期保护。
“有一个关键,就是如何平衡文化遗产的开发和保护,如何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也可以欣赏到我们看到的美景。”国际著名策展人、学者奥奎·恩威佐说:“中国有很多非常吸引人的文化遗产,但也面临新的问题,诸如在全球化时代,有限的文化遗产资源如何面对游客数量的大幅增加。”
阿玛尔·加拉认为,在申报文化遗产时,高瞻远瞩的规划很重要。此外,各国相关部门出台的政策,也必需致力于文化遗产的监管和维护。
对此,宋新潮证实,实际上近年来,中国国家文物局加强了对于文化遗产所在地的情况监测,包括开展经常性的评估,有针对性的避免过度“商业化”开发等。他说:“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设有文化遗产处,正在专门从事这项工作。”
“文化遗产都有自己的寿命,我们所能做的是从发掘的那一天起,就尽全力延缓它们的‘衰老’。”中国敦煌研究院院长、著名学者樊锦诗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近年来敦煌莫高窟景区的参观者越来越多,有时洞窟里充满着各种气味,不利于保护。她证实,已经启动的“数字敦煌”工程,可以通过高清技术手段的展示,引导一部分客流既看实物、也看虚拟展示,从而分流洞内的客流压力,尽可能延缓文化遗产的“衰老”。
樊锦诗建议,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当务之急是立法和规划。她说,首先应该制订具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而不是靠一些人“拍脑袋”。二是要做好规划,规划必须是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进行。
“在规划中,要考虑一个是本体,一个是环境。本体要保护,环境也要保护。有关保护的原则,在《世界遗产公约》中有一个操作指南,上面写得非常明确,那就是‘完整的、真实的、可持续的保护和利用’。”樊锦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