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这样说,在2003年以前,在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格局中,中国书画板块一直是处于一马当先的位置,当代艺术板块的发展,则是在中国书画板块的拉动下缓慢预热的。2003年春拍之后,中国书画市场的价格率先出现“暴涨”的势头,并开启了中国艺术品市场前一波的“大行情”之门。当中国艺术品市场历经了2004、2005两年的高速发展后,由于前期价格上涨过于迅速,中国书画板块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泡沫,于2006年年内也率先进入了盘整期,拍卖市场交易规模也一度缩水近40亿元人民币;而此时的中国当代艺术板块却积聚了力量,不断发力,于2007、2008年进入了快速发展期,作品价格也迅速攀升,并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峰。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不断调整,特别是2008年以后,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人们介入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信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中国艺术品当代艺术板块也旋即进入调整期,市场不景气,成交额迅速下滑;而经过不断调整的中国书画市场板块自2009年秋拍以来,其市场的信心又在进一步上升,从而带动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不断复苏。
中国艺术品市场不断进入价值重构进程:中国书画板块市场进程(具体过程为古代书画—--近现代书画—--当代书画);中国瓷器与文物杂件板块进程;中国当代艺术板块市场进程。这三个进程相互推动、相互衔接,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市场进程。从当下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状况来看,在资本的推动下,中国艺术品市场正在经历一场重要的转型,我们愿意将今年称之为“中国艺术品资本市场之年”。从今年的春拍开始,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就进入了新一轮的进程,这也是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一个缩影。
二、新世纪十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态势问题
1、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分化加剧,二元化市场结构正在形成。市场调整与金融风暴冲击的双重作用,使原本脆弱的中国艺术品市场中礼品市场的份额及主导地位得到强化,理性的投资市场在艰难中固守,并由此产生了中国艺术品市场二元结构。礼品市场一股独大以及投资市场成长规模受阻,使市场结构无法优化。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深度回调使其自身进入了二元结构的业态。中国艺术品市场传统与当代二元化的状态已成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主体形态。
2、中国艺术品市场主体发育面临新的困境,市场体系与机制的发育形成面临巨大挑战。市场主体不能持续、有效地发育,那就意味着市场体制及市场机制无法形成,中国艺术品市场成长、壮大之路就会遥远而又漫长。作为中国艺术品市场主体的画廊(店)增速下降、数量减少、经营状况不佳。
3、中国艺术品市场中五大板块相互消长与拉动,新的热点在理性中形成。五大板块的排位不断发生变化,原来的排序是中国近现代书画板块、中国古代书画板块、陶瓷杂项板块、油画雕塑板块、当代艺术板块,而金融风暴前的排序是油画雕塑板块、当代艺术板块、中国古代书画板块、陶瓷杂项板块、中国近现代艺术板块。但随着市场进程的持续,中国近现代书画板块、中国古代书画板块高歌猛进,当代艺术止跌向好。当然,新看点与新趋势的形成也会使艺术品市场的格局又面临一些新的变数。
4、拍卖在追高与期望中走向价值发现。如果说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泡沫是源于投机因素的积聚,那么拍卖在价值迷失的过程中对这种投资因素的积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艺术品艺价比这一概念的提出是一种价值意识理性觉醒的表现,这种价值发现具备了更多、更大意义上的市场基础,这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理性健康发展开辟了新的视野。
5、中国艺术品市场机制及支撑体系建设与公共艺术政策备受关注。艺术品市场体系及支撑体系的建设一步步进入人们的视野,特别是政策法规支撑体系、财税支撑体系、信息支撑体系、市场中介体系及人才培育支撑体系等成为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与深入前行的一个重要前提。
6、中国艺术品市场标准问题成为市场发展的焦点。中国艺术品市场中的秩序问题、诚信问题及各种各样的乱象,使中国艺术品市场标准化体系建设成为一个不得不去面对的亟需解决的问题,也成为艺术品市场运作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核心环节,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进程。
7、艺术传媒的再造已是风雨欲来。艺术传媒的集中化、时尚化、高端化、分众化趋势在所难免。艺术媒体投入者媒体意识的觉醒使传播效果的评判有了更多的视角与更为多元化的标准,艺术传媒的再造已不可避免。
8、中国艺术品资产化提速,中国艺术品市场金融化的宏伟蓝图已经开始描绘。中国艺术品市场金融化发展的道路总体上会经历单纯意义上的艺术品形态、艺术商品形态、艺术品资产化形态、艺术品资本化形态及艺术品证券化形态等几种市场化发展形态。在这一过程中,中国艺术品市场正在努力地找寻新的突破口:艺术品资产化之路。
三、新世纪十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特质问题
1、中国艺术品市场稳定性不高,易被诱导与操控。虽然市场的核心仍是供需关系的矛盾与平衡,但更多的是受非经济因素偏好的影响与支配,特别是艺术品市场对环境变化的敏感度很高,波动及随机性因素对供需关系、甚或是市场状态的影响较大。
2、艺术品市场中的消费与实体经济市场中的消费特性存有差异,除相应的投资特性外,精神消费与物质消费的不同特性,从另一个侧面彰显了艺术品市场与传统意义上的商品类市场对消费的不同理解和解读。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精神劳动的独特性,艺术家的劳动是一种创造性的复杂的精神劳动,比起物质生产劳动,具有更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二是精神产品生产的阶段性,一般精神文化产品都具有精神内容和物质支撑两重性,这是艺术品生产过程的阶段性决定的。三是价值与价格的不统一性,精神产品不可能象物质产品那样精确计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与价格往往很难统一起来,因而艺术品就难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等价交换。四是审美价值的永恒性,物质产品的价值是由它的使用价值所决定的,表现为物质形态;而精神消费品即使常常也表现为物化形式,但他之所以能够满足消费者的精神审美需求,不是物化形式本身,而是通过物化形式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性的东西,即它的审美价值。
3、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高敏感性与脆弱性。说其敏感性,主要是由于其离实物经济形态较远,人们对其状况及规律的把握始终处于一种信心不足的状态,艺术品市场往往会应声而降,反映出较高的响应性来。并且艺术品市场的脆弱性更多地来自市场规模不大及市场化体系不健全等几个方面。
4、中国艺术品审美价值及学术价值的发现与挖掘所呈现出的巨大空间,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投资打开了通道,从而使艺术品市场成为最适宜投资的市场之一,并颇具想象与操作空间。
5、在艺术品市场,越是典范、经典的就越容易得到追捧,艺术品市场的精神性消费决定了其高端市场的这一基本定位。越是追求完美的、高标准的,往往就是高端的,而高端的艺术品,有往往是稀缺性的。人们追求完美的、稀缺性的、高端的艺术品,这是中国艺术品市场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一种最活跃的趣向力量。
6、中国艺术品市场是一种面向文化的生态化的存在。在这个过程中,以价值构建为主线的学术、创作、市场运营以及相应的环境是一个状态化的共生状态,其中,多样性及强调普适价值的整体性是这种状态存在的基本核心。
7、艺术品市场是一个以信心为基础的体系,金融风暴动摇了不少统投资者的信心。但精神消费及来自社会的需求会不断地培养与壮大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信心,并在主动壮大与发展的过程中,使更多的关于信心建设的机制建立在一个理性的体系、甚或是体制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利用信息的不对称,在盲目的投机中消减应有的信心基础。不断增长的需求与成长的艺术,是中国艺术品市场信心建立的重要支撑点。
8、中国艺术品市场资源配置出现了不同层次的规划与导向,但资本化导向的趋势在进一步增强,在很大程度上,资本会一步步成为艺术与市场价值对接的重要推手。
9、中国艺术品市场面临从区域市场向世界中心市场的迈进与转型。从发展趋势来看,主要有三大特点:一是国际化的趋势。二是产业化的趋势。三是资本化的趋势。中国艺术品市场与资本的对接是由资本的逐利本性决定的,这既说明了艺术的价值又说明资本的眼光。任何现代化的市场发展如果没有金融与资本的介入是不可想象的,中国艺术品市场要发展壮大,必须要有一个强大而又体系完善的艺术品资本市场的支撑。
四、新世纪十年中国艺术品市场体系问题
从目前来看,中国艺术品市场形成了初步的主体市场体系,但市场体系的发育一直进展缓慢,我们知道,艺术品市场体系除了市场主体体系外,还包括信誉体系、评估鉴定体系、价格体系以及监管体系等。中国艺术品市场是靠市场主体即艺术品商业经营者来联系艺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通过经济方式的交换,使艺术品的所有权发生转移,完成艺术商品相互让渡、转手的过程,并发挥艺术品的审美、认识、教育、娱乐功能。中国艺术品市场主体机构的形式从理论上可被分为画廊占主导地位的一级市场和以拍卖行及艺术博览会为主的二级市场。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相互配合,协调发展,能够有效促进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整体发展。但是,在我国艺术品市场中,这两级市场关系错位,甚至相互挤压,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起点低。主要指画廊的经营定位起点较低。画廊应普遍实行代理制,注重对市场的营销策划和对艺术家的“包装”及推介,其主要任务是栽培艺术家。现在,虽然全国各种画廊近9000家,但真正能够被称为画廊的只是一小部分。然而,从实践结果看,国内基本没有成功实行代理制的画廊。经营者们将商品画成批量地买进卖出,或兼营工艺品、复制品、印刷品,价位偏低,与普通商品差别不大,面对的不是收藏者而是一般的消费者,接纳的也非艺术家而是普通的生产者,没有成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主体。二是竞争无序。主要指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竞争无序。三是自我约束能力差。四是交易秩序混乱,利益关系失衡。国内画廊 “一手托二家”的地位尚未完全确立,私下交易破坏了市场秩序和游戏规则,拍卖行也面临着征艺术品难的窘状,市场利益关系在个人与中介机构混乱的交易秩序中出现严重失衡,也阻碍了中国艺术品市场中介机构的发展。
五、新世纪十年中国艺术品市场体制问题
中国艺术品市场作为一个系统,其体制的发展也有着自己的基本要素及架构。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一样,构成现代中国艺术品市场体制框架有四个基本要素:规范化的市场主体、现代化的市场体系、灵活有效的宏观调控系统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其中,前两个要素或环节构成了现代中国艺术品市场运行的基础,后两个要素构成了现代中国艺术品市场运行的条件。中国艺术品市场参照国外艺术品市场的结构形态,并逐步引进国外相对成熟的市场运营模式,正在初步搭建当代中国艺术品市场体制。画廊经纪模式、艺术品拍卖模式以及艺术品博览会模式等先后打破了国营艺术品统购统销的运营架构,逐步实现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结构的一些初步布局。
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已对其体制提出了新的要求:①体制的功能要更加明确。②不断树立当代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理念,不仅中国艺术品市场战略体系的发展需要理念的支撑,同时发展理念会引导战略体系有的建构。③中国艺术品市场成熟体系的培育,促进市场的壮大与发展。④构建完善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政策法规体系已引起关注,中国艺术品市场秩序混乱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法制建设滞后,管理体制不顺。⑤建设中国艺术品市场标准体系。⑥区域艺术品市场的打造与发展,应从国家战略的高度上去认识与规划,让区域特色艺术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
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从来都不缺少需求的支撑,而关键在于决策层的观念、认识,以及我们所实行的政策及体制。中国艺术品市场体制的基本架构体系应明确:①明确一个中心,以繁荣中国艺术品市场为中心。②做到两个服务,为发展市场服务,特别是艺术品资本市场方面的服务,为经营者与藏家提供服务支撑。③落实两个到位,即信用体系到位,监督法规体系与管理到位。④要有一个确保,确保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六、新世纪十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政策问题
中国艺术品的市场化进程到了一个非常阶段,要么任其自然发展,成为一个问题市场;要么顺应市场发展的规律,积极进行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创新与发展变革,对新时期十年中国艺术品市场政策进行系统反思。一方面要通过有效的政策措施,迅速改变建立在现行市场体制缺陷基础之上运营的的状况;另一方面,现行的体制及其人员的知识结构大多是从计划经济条件下办群众文化的定势中而来,还有很多的方面不了解、不适应与不明白。更为重要的是,不能仅仅依靠民间的积极性与力量,来实现国家的文化战略目标。在这个阶段中,认识问题、观念问题、体制问题、体系的建设、战略问题等都是极其重要的,其中认识与战略问题是首先要取得突破的关键。
1、在攻坚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公共政策的制定成为瓶颈。一方面要强化国家公共政策的制订、投入及力度。另一方面,由于中国艺术品市场是一个新生的行业,大家都需要一个学习和认识的过程,这时在国家层面采取积极政策的时候,各方面、各层次的利益主体将国家当成客户而实施攻关,或跑“部”“钱”进,从而极大地干扰政策达成的目标、效力及其制定的方向。
2、在攻坚阶段中,体制的创新成为一个关键与核心。中国艺术品市场转轨的最终目标是要形成一个健康、理性的市场,这就需要在转轨过程中先行先试一些市场体制,以便对市场转轨具有前瞻性价值。体制的超前支撑包括:①行政管理体制。②价格管理体制。③投融资体制。④人才管理体制。
3、在攻坚阶段中,市场体系的培育与建设成为一种基础与前提。首先是把中介体系的建设作为艺术品市场体系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多层次、多方面地发展中介机构,特别是艺术品资本市场的中介机构。其次是创造条件与优化环境,加强中国艺术品市场体系的能力建设。
4、制定国家艺术品市场发展战略,并从国家战略高度上重视与发展中国艺术品资本市场。在这个过程中,如何高效并合理地配置资源是核心,在强化引导与市场机制间找到有效的办法与机制是极为重要的问题,如何发挥全体国民的参与热情及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是关键。
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最为关键的问题不是规模与数量的问题,最为关键的是我们能将中国艺术品市场放在怎样一个支撑与发展的平台上。其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尽快制定艺术品市场发展的战略规划,强化艺术市场培育、引导工作,提高全社会对艺术品市场认识和参与度最为重要。当前,最为重要的、关键的问题是战略与决策,其次是政策与组织实施。
七、新世纪十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中若干前沿问题的思考
1、艺术资本与中国艺术品资本市场问题。当前最为迫切的问题是解决好艺术品资产化的问题,这涉及到评估、交易及其会计原则等问题。
2、资本条件下的中国艺术品市场诚信体系建设。要关注:(1)诚信体系建设是资本条件下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前提。(2)信息化是中国艺术品市场诚信体系建设的基础。(3)征信体系建设是资本条件下中国艺术品市场诚信体系建设的核心。
3、中国艺术的当代性及其价值构建问题。应关注:一是在文化大背景下当代文化精神向度上的取向;二是审美的言说空间从有限向无限努力的企图;三是在审美经验的整合中,对信息量的追求与体验成为一种新的取向;四是在多样性与都是时代化的环境中,中国艺术生态化的生存与发展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发展取向;五是对本源及本我的生存及其体验,已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艺术的发展与创作;六是市场已参与到价值的构建过程之中。
4、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批评问题。关于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批评,从目前来看有四个方面的基本点:一是文化立场与文化背景的分析与影响;二是政治、经济、文化大环境的影响与变化;三是艺术价值取向、市场取向以及审美文化取向的各方博弈与整合;四是市场体系的发展及其运作的能力及变化。这些可以说是基本构成了中国艺术品市场批评的一个重要的出发点。
5、中国艺术品市场收藏文化建设的问题。收藏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同时,它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系统的组成部分。我国收藏文化发展的状况:(1)在现阶段,以诚信原则为核心内容的中国收藏文化体系远未建立。(2)信用缺失放大了市场机制的缺陷。(3)收藏文化的培育环境恶化。
6、文化影响力与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中心定价原则问题。(1)艺术品市场中心定价是一种文化影响力的集中表现。艺术品市场中心定价原则不仅反映了国家之间经济定价权利的博弈,也是一种文化影响力竞争的集中表现。(2)艺术品市场中心定价是一种话语权的体现,包括艺术上的学术话语权和市场上的价格话语权(3)中国概念的兴起为中国艺术品市场中心定价的形成创造了条件。(4)中华文化圈巨大的生产、创造能力及消费能力为中国艺术品市场中心定价的形成打下可靠的基础。(5)中国艺术品中心定价的形成不仅需要文化战略的支撑,更需要体制的强力创新及政策的有力保证。
7.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理论研究及其相关人才培养问题已经日益显现,理论的支撑不到位及人才的培养空白越来越引起人们的热切关注,这关系到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基础问题。
参考文献
[1]丹纳《艺术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2]西沐《中国艺术品市场概论》(上、下卷)中国书店出版社,2009.10。
[3]西沐《艺术板砖》中国书店出版社,2008.10。
[4]西沐《中国艺术品市场白皮书(2009)》中国书店出版社,2010.3。
[5]西沐《中国艺术品市场批评概论》中国书店出版社,2010.9。
[6]西沐《中国艺术品资本市场》中国书店出版社,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