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仿古玉器看中华民族各时期的“玉器观”
发布时间 2010-12-20 浏览 51469 次
玉器的严谨风格,而唐代玉器无谷纹,此璧应为宋代作品。

 

  (2)明代的谷纹璧。白玉,光泽较强一面琢谷纹,另一面琢龙凤纹。明代玉器上较多地出现了谷纹,这时期的谷纹谷粒较大,凸起较低,边缘较圆润,近似于铜器中的乳丁纹,制造工艺上有两种不同的特点,一是谷粒用管钻套磨以直线阴刻出谷粒间的空白。另一是交错施用阴线直线留出阴线间的谷粒、纹饰类似战国时的蒲纹,但凸起的谷粒较蒲纹的凸起要高。这种谷粒呈多角形,谷粒较大。

 

  (3)请代的谷纹璧。白玉,壁表面琢凸起的谷纹。粒大而稀疏,作四周排列状,不仿战国玉壁谷纹横、纵、斜问排列。粒呈旋状,是在隆起的谷粒上用阴线琢出的旋纹。这种琢法在汉代兽面纹、蒲纹上常常使用。但比较汉代作品,此璧谷粒隆起较高。用玉不同于战国及汉代作品,光泽温润,蜡样光,为乾隆时的制作工艺。

 

  (4)现代仿古谷璧。青玉,一侧烧古作旧,仿故宫博物院藏战国谷纹玉璧。孔中镂雕一兽,与原作非常相似,是典型的照图册仿制的古玉,原照不大清晰,仿制者对战国玉器又不大了解,很多地方走了样,如兽的嘴形、足形,身上的装饰不同于原作,也无战国图案风格。壁上的谷粒大而浅,壁的边棱也无战国玉器风格。

 

  2、仿古兽面纹璧:

 

  战国玉器中出现了一种表面分为内外区,外区饰双身兽面纹,内区饰蒲、谷纹的玉璧。到了汉代,这类玉璧的使用量很大,制造的更加精致,一些作品直径超过了30厘米,一些作品纹饰分为内外两区。宋以后,出现了这类玉璧的仿制品。

 

  (1)宋至明初的兽面纹璧。玉质青白,有沁色,璧上以绳纹为界,分为内外两区,外区饰三组兽面纹,兽面间饰如意形云纹,内区饰两周内对的如意形云纹。到目前为止,考古发掘中,已发现了多件带有兽面纹的宋代玉器,如安徽朱希颜墓出土的玉尊,四川广元玉片,四川广汉发现的兽面玉片等,还有兽面纹瓦当。从这些作品上我们可以看到宋代兽面纹大致有如下特点:兽面短而宽,眼鼻布局紧凑,鼻较大,或勾云形,或如意形,造型简练,眼略小,不甚夸张,粗眉,五官外缘往往有一些密集的短阴线饰纹。此玉壁的兽面纹接应上述宋代兽面纹的特点。从云纹上看,汉代云纹(古玉图称蚕纹)为凸起的单纹线,两端向内勾卷,这种云纹在宋代工艺品上大量出现,尤其在仿制品上表现的更为明显。这类云纹在元明工艺品中很少出现,且与灵芝纹近似边缘呈凹凸状。此玉璧所用云纹为如意形,与宋代仿制品上所用的如意云形形状相近,因此从玉璧的纹饰上看,此璧为宋代至明代初时的作品。

 

  (2)清代仿制的兽面蒲纹璧。白玉,有沁色,表面以绳纹界,分为内外两区,外区双身兽面纹,有粗细两种阴线琢出,但阴线运用的不合理,与常规作品不同,线条直线多,弧线少,显得生硬,玉质偏白,多石形,沁色不自然,局部色重似烤作,内周面积较小,雕蒲纹,为清代仿制。

  

  (3)近现代仿制的双身兽面纹璧。玉略白,大面积沁红褐色。表面分区,外区为双身兽纹,内区饰谷纹。此璧颜色为人工所染,璧小而厚,无古玉风格,已知的古璧无这样的用玉风格及沁色,兽面采用粗、细相配的阴线纹,细线局部有跳刀,若断若续,仿古做法,这是清代以后出现的仿古方法,谷粒大而稀少,兽面死板,是现代的仿古制品。

 

  5、仿古螭纹璧

 

  汉代玉器中大量出现了螭纹,有很多带有双螭图案的玉器,这些螭纹玉器对后世的玉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螭纹璧则是螭纹玉器中最典型的作品。在传世的玉器中有许多螭纹壁,个别作品为汉代的仿古作品,以下为各时代仿古螭纹壁的典型。

1  2  3  4  5  6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