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从仿古玉器看中华民族
下一主题: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
黄玉:基质为白玉,因长期受地表水中氧化铁渗滤在缝隙中形成黄色调。根据色度变化定名为:蜜蜡黄、栗色黄、秋葵黄、黄花黄、鸡蛋黄等。色度浓重的蜜蜡黄、栗色黄极罕见,其经济价值可抵羊脂白玉。在清代,由于黄玉为“皇”谐音,又极稀少,一度经济价值超过羊脂白玉。
墨玉:透闪石中夹石墨、磁铁成分即呈黑色。墨玉多为灰白或灰墨色玉中夹黑色斑纹,依形命名为乌云片、淡墨光、金貂须、美人鬓等。黑色斑深重密集的称纯漆墨,价值高于其他墨品种。墨玉呈蜡状光泽,因颜色不均,不宜雕琢纹饰,多用以制成镶嵌金银丝的器皿。
碧玉:产于准噶尔玉矿,又称天山碧玉。呈灰绿、深绿、墨绿色,以颜色纯正的墨绿色为上品。夹有黑斑、黑点或玉筋的质量差上档。碧玉含透闪石85以上,质地细腻,半透明,呈油脂光泽,为中档玉石。
糖玉:氧化铁渗入透闪石形成深浅不同的红色皮壳,深红色称糖玉、虎皮玉,白色略带粉红的称粉玉。糖玉常与白玉或素玉构成双色玉料,可制作“俏色玉器”。糖玉自清嘉庆以后才进行开采。以糖玉皮壳籽料掏空制成鼻烟壶。称“金裹银”。
和阗玉作为这一独特文化的物质基础,是中华民族的先民从各种石头中筛选出来“石之美者”,具有温润莹泽,缜密坚韧的美感和实用功能。这个筛选过程极为漫长,可以说贯穿石器时代的始终。在这个漫长的筛选过程中,“和阗玉”成为了公认的“宝玉”、“真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