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嘉煌记得10年前余秋雨曾问,在基本精神失落的今天,他的石窟能否做下去。10年过来,余的担心成为现实。然而,常嘉煌认为古今有差异,“现代人的信仰是多元化的,有的信仰金钱,也有人信仰上帝,我都不排斥将这些容纳进石窟,目的是留给后代。”
3号窟的通道里画着很多莲花瓣,上面写着石窟赞助者的名字,如今只看到日本人的名字。“我要求将日本人的名字间隔开,到时候把中国人的名字掺进去。”
这个窟还开了个小门通向一间密室,那里类似莫高窟的藏经室,准备将现代人抄写的佛经放到里面,现在已经收集了1000多名日本人的写经。“我们也和中国的一些寺院联系,希望和他们有关系的一些信徒居士写经,但是中国社会目前太浮躁,不像日本那样还有人愿意坐下来写。”
常嘉煌说,要藏的“经典”不只是写经,还包括现代中国的一些文明信息,这种民间保存行为,现在还没有人做。“比如我们可以将现在的短信打印出来,装进不锈钢筒封到石窟里去。”他做过很多次呼吁,但无人回应。“大家都是急功近利的,无人考虑将来。”
石窟传承现代艺术,以什么样的标准一直困扰着常嘉煌。他最近和一家IT公司合作,提出一个大胆设想:在网上提供一个平台,让创作者们都来开凿“虚拟石窟”,然后评选出最好的,将其变成现实。“就像在开心网上偷菜。比如,你的孩子喜欢画画,可以申请一个石窟,申请后他可以画壁画,我给他设计一个模型让他往上贴,可以从5岁画到10岁。”
古代石窟艺术能留存千年,除得益于敦煌的自然环境之外,还因为当时的建造者花了血本,采用天然矿物作为颜料,其中不乏珍贵的宝石。对于现代艺术家们来说,化工颜料更廉价更便捷。相对挨着它的西千佛洞,现代石窟中的作品是易碎的。
2004年9月27日,在母亲80诞辰时,常嘉煌依照父母的手稿,将两个巨大的“飞天”喷绘在现代石窟对面的党河绝壁上,整个创作花了十多万元。经过数年的风吹日晒,这幅大制作如今已远不如当初绚丽。“问题是这些东西是否需要保存一千年?这和我们做这件事情一千年完全是两个概念。”常嘉煌说,“就像一朵花,刚开的时候很漂亮,慢慢会凋谢的。但是,这幅画很多资料和整个过程被保存在电子文档里了,这些会留下去的。”
然而,现代石窟急需解决的问题不是褪色,而是河水的冲刷,党河正在一点点侵蚀石窟的根基。据说,下游的西千佛洞古代曾修有2000多个洞窟,比莫高窟规模大得多,但大部分都被冲走了,只剩几十个。常嘉煌对此很担心,“今年无论如何要建个堤坝。”
实际上常嘉煌将开凿石窟本身也当做了一件作品。他一直记得,《红都女皇》一书作者、美国著名作家威特克女士看了石窟后勉励他:石窟开凿之日就是艺术创作开始之时,什么时候停下,作品也就完成了,这全由你决定。
“比方做到一定程度,我下决心将它封掉,就是说在这个时代有人试图用艺术的方法来推进,但做不到,因为现在中国是一个充满铜臭气的社会,大多数人都在想钱,散失信仰和散失理智的东西太多太多。”
常嘉煌还有一个称为方舟的计划,他要把现代石窟变成一个巨大的载体,如果资金充裕将建造一个微型地下绿洲,对有限的水进行充分利用,让它成为戈壁上的一个地下生存空间。如今,他的精力主要集中在北京进行创作。“有人建议我先把洞停下来,安心画画,等我的作品被认可,卖出好价钱的时候再继续。”他构思了20多天,最后用7天时间完成了给上海世博会的画作,接着又为广州亚运会创作了两幅作品。“我要回到画家的位置上,用我的作品说话。这是我回到北京不在敦煌的原因。”
“父亲是国家职员,他必须守在敦煌,我不会像他一样,一辈子呆在那里。”常嘉煌说,“现代石窟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不像父亲保护敦煌是有答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