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漆器的制造工艺得到进一步发展,出观了脱胎漆器。脱胎漆器是先用木骨泥模塑造出底胎,在底胎外面粘贴几层麻布,布胎上髹漆并加彩绘,阴干之后除去底胎,即成中空的脱胎漆器。当时曾用脱胎方法塑造了丈八高的巨型塑像。脱胎漆器工艺的出现,是我国漆器制造史上的一大成就,至今脱胎漆器仍受到举世的欢迎。
这时期人们还总结出了一套保护漆器的方法。对此,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给予了专章介绍。书中指出,在漆食具用过之后,都必须立即用清水洗净,下午放在日光下晒干,日落时收起来,这样漆器就会坚牢耐久。如果不立即用清水洗净,因为受到盐、醋等食物的腐蚀,就会起皱,器具就被破坏了。日晒时朱砂漆的里层要向日光,因为朱漆内调有桐油,性润耐日。书中还指出,在夏天的连续阴雨天,气候潮湿,容易发霉,漆器发霉就会起皱。因此在六七月时,必须把漆器拿出来晒一次,使其干燥,利于收藏保存。书中特意指出,有的人见漆器暂时放在日光下,恐怕被晒坏,而把漆器倒盖着放在阴湿的地方,这样虽心意是爱惜漆器,实际上却反会加速它的圬坏。这些经验性的总结,对于保护漆器,。是很有意义的,因而成为后世漆器保护的重要措施。
唐以后,由于瓷器的兴起,逐渐取代了日用漆器,漆器作为生活用品便减少了。但是漆器作为工艺品,仍深受人们的喜爱,传统工艺一直沿袭,并不断有所创新。其中,以宙代的“金银乎脱”、“剔红”,宋元时期的“雕红”最为著名。“金银平脱”就是把金银薄片雕成花纹胶粘在漆胎上,上漆后经打磨推光,现出闪闪发光的金银花纹,和漆面平托于器表,令人满目生辉。“剔红”是把朱漆层层涂在木胎或金属胎上,每上一层漆就用刀剔出深浅不同的花纹图案,从而使花纹图案呈现出立体感来。“雕红”是“剔红”的发展,底胎用金、银等贵金属,是一种高贵而精妙的观赏品。明朝人张应文在《清秘藏》一书中说:“宋人雕红漆器,宫中所用者多以金银为胎,妙在刀法圆熟,藏锋不露,用朱极鲜,漆极厚而无敲裂,所刻山水、楼阁、人物、鸟兽,皆俨若图画,为佳绝耳。”
我国的漆器及其制造技术,在汉、唐、宋时期就相继传到日本、朝鲜、东南亚以至中亚、西亚各国。因而,在古代世界中,漆器的生产成为亚洲的一门独特手工艺行业。在近代的世界中,随着新航路的发现,我国的漆器大量进入欧洲,受到了欧洲社会的欢迎。十七八世纪以来,欧洲各国都相继仿制漆器,并结合欧洲人的艺术特点,形成了所谓“罗柯柯”的艺术风格。漆器及其制造工艺技术,是我国历史上对世界文明的一项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