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一词,其涵义在当代与古代是有区别的。
^***说,“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和经济。” (《新^***主义论》)
这可能是当代给“文化”的最高礼遇了。
至于“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则是对历史上某一时期人类活动遗迹的总称了。
古代也有多人,谈到文化。如:
汉·刘向 《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晋·束晳 《补亡诗·由仪》:“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前蜀·杜光庭 《贺鹤鸣化枯树再生表》:“修文化而服遐荒,耀武威而平九有。”
元·耶律楚材 《太阳十六题》诗之七:“垂衣端拱愧佳兵,文化优游致太平。”
《花月痕》第四七回:“尔诈尔虞,如鬼如蜮,梗两朝之文化,劳九伐之天威。”
☆ ☆ ☆
我们讲文化,本意是以文明教化,而不是以粗野教化,本意是铸魂载道以文化人。
孔子说,“礼不可不省也。”《礼记·礼器第十》说,“礼有以文为贵者。”
但是自从我们有了扫盲,要学文化之后,就不是进步,而是退化了。“文”不再是文明,而退化成了“文字”。
☆ ☆ ☆
人类经过了畜牧业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现在进入了后工业时代,或叫后现代,也就是说,我们进入了生产精神的时代、生产健康的时代、生产愉悦的时代、生产长寿的时代,本来应该更文明,而事实却恰恰相反,我们在生产野蛮、破坏文明,我们在生产低级趣味、破坏高尚。
后工业时代是“知本”时代,而当我们环视六合的时候,却令人惨不忍睹地发现,所谓“知本”不过是假冒伪劣、欺蒙拐骗。
商业活动,就是卖“拐”,就是赵本山《卖拐》中所表现的忽悠。
“高科技”变成食品填加剂的时候,食品就成了好看而不能下肚的毒药。
媒体充斥着绯闻、暴力。
文化似乎变成了排斥高尚,追求低级趣味的时尚品,变成了只要能够“抓人眼球”就行的东西,而且是越低级、越庸俗越好。
☆ ☆ ☆
但汉字告诉我们,文化不该是这样的。文是文明,是高尚的,是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是脱离了粗俗、粗野和粗暴的,是脱离了野蛮的,是脱离了动物的;而化则是化育、教化、化人。文化的本质,就是以文化人,以文明教化,以文雅教化。
☆ ☆ ☆
世界所有先进文化,都包括三个内容:思想解放、人格健全,挑战生命的极限。
儒家说是穷理尽性以至于命;道家说是大易黄老炉火;佛家说是明心见性。
思想解放就是摆脱思想的牢笼、走出认识的误区、破除思维的定式。按照庄子的说法,人的思想主要是受时间、空间和教育的局限。释迦牟尼要明心,孔子要观止,老子要“知常曰明”。周易称为无极。^***说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我们今天叫归零、空杯。
人格健全就是人际关系健康,老子叫道德,孔子叫礼义,《周礼·仪礼·礼记》是社会角色定位,我们叫行为规范,荣格称之谓人格。
老子《道德经》是自黄帝到老子的春秋时代共2500年中国文化的积淀、浓缩和总结。最古老而又现存的,是最有生命力的。
孔子的学说是周代士大夫的行为规范,它延续了2500年。接受孔学教育,“学而优则仕”。但在1905年,满清取消了科举。从此,知识分子逐渐与统治的联系开始动摇,直到上世纪八十代,造飞弹的不如卖茶蛋的。孔教的礼仪制度已经完全过时了。只剩下一个合理的内核。
佛家要求人修来生,虽然因果论有其合理的成分,但其出家遁世的理念,终究无法为人类所普遍接受。
人格的修养,必须返归天然、效法自然,与天一致。是返归天然,脱离低级趣味、走向高尚,而不是回归野蛮、粗野、粗俗、粗暴。如果能够悉心证验老子《道德经》,则完全可以达到人格的完美。
人要生活得健康、长寿、有品味、愉悦,则需要很多健康知识。身体健康,需要精神的恬淡愉悦,运动的适中,饮食的平衡,要不断地吐故纳新,清肠道、清血管、清细胞,以克为生,祛病扶正。
这才叫做文化。
这才是我们需要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