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是道的自然运用过程,以善施德、以德施道、以道的自然处理事情,计划时不用人的心机筹策,而是以自然的潜能意识之规律去运用计划。“善计不用筹策”,反应了内在潜能的高技术才能,这种技术是依靠德的力量来完成的条件。
4、不善之人的行为正是善人引以为注意和杜绝的内容。善人必须借不善的条件修治身心,就像荷花借淤泥而成长,反过来以精华净化淤泥。不善之人如同淤泥之喻一样,使善人将糟粕变为精华,当善人功成之时,就以帮助的方式还报不善之人的“供给”。“不善人者,善人之资”,善人的资本和修善条件是从不善之人那里获取的,以善报答不善,是还人之资的举动。善人与不善人都应以对方来觉悟自心,失去了对方的比较,只站在自身的位置上看问题,看起来很聪明,实为不明白事理。“虽智大迷”,说明自我聪明而忽视了他人智慧和潜能与自身的互补关系。
5、以道的巧妙技术运用在善的行为之中,以善来阐述真诚的效果。“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计不用筹策”,说明了善的高级技术反映结果。这种高级技术中隐藏着真诚的心念,真诚是可以使人真信的。真诚的善行能消除怀疑,真诚之行也是隐藏功德的行为,是不愿意让人知道的行为。以“善行无辙迹”来作比方,说明真善是不求功德回报的,而是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是道的反映。
1、圣人的成绩不用自己来肯定,不用自我夸耀,会得到众人的表彰。这是因为圣人的德是无为之道性所致,这种德像水一样潜移默化地流到世人的心中。当圣人有了功德时不自我夸耀,自然而然的会得到众人的表彰。“不自是故彰”,说明道对万物是公平的、无私的奉献精神,谦虚者反得了精神回报。道分流在每个人的意识中,以道去施德,每个意识中的道便会与德混为一体形成一种潮流,这种潮流就是众人意识的合聚力量,这就是回报的力量。
2、圣人与世人不争高低,不争厚薄,不争名利,不争荣禄,世人也就不与之相争。争是双方相对比而产生的结果,一方退让,另一方便失去了效力。“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说明圣人胸襟的宽阔意境和宽宏大量的气度。以处下谦虚之德作为自己的标尺,时时要求自身,这样厚的德使众人受到感化而不与之争。这种德在潜移默化地度化众人的心灵。
3、经历了曲的磨炼过程,必然达到全的目的。诚是全的基础,没有诚的信念,难以经历完成曲的过程。以诚化解曲,就是全的圆满。“诚全而归之”,说明万事万物的发展必须经过曲的过程才能实现最终目的。人心的经历必须经过曲的认识过程,才能够了解事物的全貌。曲是经历,全是结果,全是归家于道的象征。曲的过程是靠诚之信念完成的,没有诚这个信念基础是无法经历曲的过程的,更谈不上实现全的愿望。
4、世俗的观念求全而不愿受曲,求直而不愿受枉,盈满了而希望自守,喜欢新的而不愿弃旧,喜欢多的而不愿意俭少。这些心念的认识正好与道的规律相反,道,俭、勤、谦、下,不停地奉献。圣人以道来充实精神,抱着道的规则不放,历经曲而认识全,历经枉而明白直,以德的积累去奉献于世人。常自找毛病而不断更新,处下、守静、省欲、化浊,修炼道心。
5、圣人与名不争,与利不争,与人不争,谦让于人,包容于人,用德化解一切,因而没有世人能和圣人相争。这是德和道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世人都认为“吃亏是福(吃亏受曲以后有福)”的论点是不可信的,圣人以亲身经历进行总结,且肯定下来。受曲吃苦者,而后定有福是因为吃过了苦、经历了各种事情的过程,了解了事物的真相,明白了事情的道理。道理明白了,就能从矛盾的纠纷中解脱出来。圣人为何不见而自明,就是因为经历了曲折而明白了道理,掌握了事物运动和发展的规律。圣人认为“曲而后直”的说法是真实可信的事实和道理。经历了这个过程也就走进了道。曲的经历是体悟道的过程,体道的过程需要用诚实真心的信念去体验的,没有诚真的信念,曲的经历是很艰难的,所以世人不可信“曲能全”,这是因为世俗之人的诚念不够。诚是帮助悟道的条件,有了诚心之念,在经历曲的过程中苦难会因诚而减少,心中诚的程度之高低也与苦难减少的多少有一定关系,诚心则自然求正。圣人能与天下人不争,是因为经历了曲的路程,明白了人世间的人心变化之根源及俗人与道的区别,也明白了道的奥妙,以博大的胸怀如同道一样去包容和化解一切,与世态不争,就没有了与己相争的对象了。
1、顺应自然的条件发展心态,不以对立的方法发展心态。人心的顺和,不以对立的强制观念改变他人的意见,以顺应环境的自然之态去生活。“曲则全”,含义非常广,主要是人心里的认识过程中较为多,通过各种事物对人的精神和心灵磨炼而运用的智慧方法。受委曲的过程是让人明白事理的过程,当事情的原因弄明白了,甚至别人也弄明白了,就是“全”的含义。水经过弯曲流到尽头,苦受完了,福也到来了。受曲的过程是事情的真相未大白的阶段,一旦真相大白之时,曲的苦难过程也经历完了。“全”是喜、是乐、是福的圆满含义。枉是歪曲真相的精神磨难,枉能够锻炼人的意志,枉的经历以后反而能以直来教化世人。“枉则直”,说明了人心以及事物的经历不是一帆风顺的,是由多种因素相聚合而成的交点反应。当事情真相大白后,枉则能帮助迷途之人觉悟。枉是一种奉献精神,能教育更多的人去觉悟。
2、弊则新”,形容人应该常在失误中总结经验,常在清静的状态中总结自身的毛病。找到了毛病的根源就是净化身心的过程。不断地能找寻自我的毛病,就是不断地在提高自我的认识。身体的健康也随之不断地在提高。
3、少是多的对立反应面。世俗习惯都喜欢多而弃少。少对于心灵来说是清静、轻松的标准,心中杂念少,欲望少;物质财富少,财富少则精神负担小,少则增加人心的空虚条件,反而能使精气充足,精力旺盛,身体健康,阳性之物减少,阴性之道气增多。阳性的清静少,阴性的物欲浊气即增多。“少则得”,是互为转变的条件。少也包含着道的含义,心灵欲望少空虚增多,而得到内气的补足,反而得到回报。少是省之又省的重德之含义,不争上,不贪多,使众人尊敬而反馈的更多。少的应用范围很广,不局限于某些物质或东西的互为交换意义之上,从人的心灵变化来悟少的妙处更为有意义。
4、养身者认为物质欲的增多心理负担也随着增多。担心和恐惧失去东西的心念也增多了。欲多反而是乱心的前兆,多是物质信息残留的积累过程,时间久了给人的身心带来阻滞。病也是与欲多有关系而引起的结果。“多则惑”,指外物的信息和积累多了不能从心中化解掉,而逐渐积累着物的残留信息,最终使人的身心在“多”的包袱中爬不起来。“多”给人带来的是烦恼不是清静,增加了心中的欲浊,使身心不得安宁。多,是患的隐藏因素。站在养身的角度上认识“多”这个概念,与世俗之人理解多的含义不是一样的,多对净心的过程是不利的因素。阳性的和阴性的多是有着决然不同的两种含义,阳性者的物质追求信息越多越好,而养身者追求精气越多越好。外物欲多则使人迷惑损耗精气。外物欲省者,内在精气神强度必然增大。
5、圣人抱着道的本源不放,去欲,守朴,去高上,守低下,去弊病,守新成。总的来说,守住谦虚、空虚、清静的一面,虽然生活混同在世俗之中,但心常常守住的则是道,而不是世俗的潮流。“抱一为天下式”,是将道的观念用在万事万物之中,用道的信念看待所有事情、对待所有事情,是将一颗“道心”化在万事万物之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