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社区博物馆与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还有哪些不同呢?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司长段勇在出席《福州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规划及近期实施方案》论证会上指出,社区博物馆从狭义上说就是在社区里面的博物馆,从广义上说则是将整个社区作为博物馆。三坊七巷二者兼有,但重点在广义上。广义的社区博物馆属于新博物馆类型。传统博物馆强调作为客体的展品,主要关注的是过去;新型博物馆则强调系统,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结合,更多地关注现在和未来的发展。新型博物馆突破了场馆的束缚走进社会、突破了展品的束缚走进文化脉络与社会环境、突破了过去时空的束缚走进现当代,真正是“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新型博物馆主要包括社区博物馆和生态博物馆,随着发展,二者在本质上越来越合二为一。生态博物馆是将博物馆看成一个生命系统,而社区博物馆则将其看成一个社会系统,角度不一样,但都是活态的。
三坊七巷啼音初试
在我国,北京、天津、南京、杭州等多个地区都对社区博物馆有一些探索,仅北京一地就有多家。但参与福州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筹建的专家、北京清华大学教授张杰认为,三坊七巷是我国首座完整概念上的社区博物馆。
福州三坊七巷至今还保存着相当一部分自唐宋以来形成的坊巷,是古代中国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其中最为著名和完好的要算从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10条坊巷。
这一带自晋、唐代形成起,便是贵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经过历代延续与不断更新,至今保存下来的大多是明清与民国时期的古建筑,其中包括水榭戏台、严复故居、沈葆桢故居等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多处省、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同时,三坊七巷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凸显着因历史上多种文化交融而形成的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以及独具特色的名人文化。清至民国时期,这里涌现出林则徐、沈葆桢、林旭、严复、林觉民、林纾、林徽因、冰心、庐隐等一批对当时社会乃至中国近现代史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
然而,随着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各地的老街纷纷被划入旧城改造的范畴,三坊七巷也不能幸免。所幸在各方的努力下,它最终被抢救保护了下来。有关方面先后通过《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福州市三坊七巷文物保护规划》、《福州市三坊七巷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等对其实施保护。2010年7月,有关方面委托清华大学主持制定《福州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规划及近期实施方案》。在经过相关专家对《方案》的论证后,2010年底,福州市正式对外宣布福州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三坊七巷将启动中国首座社区博物馆的建设。
追求“中国特色”
张杰表示,《福州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规划及近期实施方案》是他见到的国内关于社区博物馆的第一份规划文件,三坊七巷如果能做成中国第一个完整概念上的社区博物馆,其意义将会非常重大,希望它能成为社区博物馆的样板。
社区博物馆突破了传统博物馆“建筑+收藏+专家+观众”的组织模式,以“地域+传统+记忆+居民”的模式重新组织保护与展示,做到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结合。一般来说,社区博物馆建设基本具备几个要素,从社区条件方面而言,具有古迹、建筑、聚落与居民的生活空间以及丰富的地方人文历史、典故与传说等,从具体操作方面来看,目前我国社区博物馆建设需要政府、专家与社区居民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据张杰介绍,在福州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建设中,当地政府通过不同方式鼓励社区居民的参与,居民的参与热情也很高。如今三坊七巷已成为城市名片,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在去年底召开的《方案》研讨会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利肉燕传承人陈君凡说,同利肉燕之前一直在三坊七巷南面的澳门路经营。三坊七巷进行文物保护整治之后,同利肉燕迁入了环境更好的南后街店铺,很多外地人、尤其是台湾朋友慕名而来,这对老字号、传统工艺的传承很有意义。
张杰表示,希望通过三坊七巷的实践将社区博物馆的工作陆续展开。他同时指出,在社区博物馆建设中,平衡博物馆建设、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当地旅游的问题值得注意,要避免建设过程中出现因过度开发而造成破坏文化遗产的现象。他说,中国的国情与其他国家、地区不一样,每个社区也不完全一样,要走自己的路,有中国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