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外,只要你喜欢,置上器具原料就可作陶,成为“陶艺家”,不一定要具备什么,故水平参差。而国内,许多陶者具有相当美术基础和经验,在理念等同其它美术有更多的联系。许多是从美术院校出来或是美术工作者,较具审美造型能力。另一些陶瓷产区的陶作,则有较多的传统影响,受原有品种的优秀传统和功力。如紫砂壶,它的制作功能就非常重要,它有今天的地位和影响,同它经过精工制作所体现出来的精致、耐玩及这种制作方式同独特材质完美结合分不开。它的可塑性比其他陶瓷能更随人愿,获得更复杂的形体。它不象前者那样,制作过程更具操作性、可视性、玩赏性、前卫性、现代性,而更多是体现出一种理性,中国文化传统的理性。前者不仅是在作品创作上受到现代艺术的影响,而且在展览、宣传、媒体操作上也同现代艺术活动“接轨”了,主要体现在更注重作品后面的作者而非作品,更注意活动过程、效应而非追寻陶艺本质,重名轻实,重已轻他,相互利用而又相互掣肘,圈子气重,更多的是为了起到炒作作用。
我想这些可能是由两个因素形成的。一是急功近利,二是求得生存,希望尽快在推出自已,以获得更有利的生存条件。即便是在有些与国外的交流中也是以此为目的。由于东西方社会在位的差异,作为一种弱势文化及欠发达的经济现状,功利似乎显得更为重要,并显示出一种附趋性。这同前阶段美术界现代艺术的妙作,谁占驻的位置重要可事山为王,有同工异曲之处。它对现代陶艺产生了一定的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又从某种程度上起到了一些副作用。因为现代陶艺有着更为广阔的涵义而并非仅仅是那种方式。
现代陶艺可有时尚性,但决非等同时尚。在体现社会共性——现代性的同时,通过对陶瓷本质的理解和追寻,怎么去体现个人对陶艺的理解:比如社会、文化、宗教、哲学,历史及陶瓷本身等,发扬出你独有的审美感受。我老这样想:外国人做陶很大程度上是玩,而我们却是当它一门学问、事业去探究,我们更多的是在共性中去寻求个性,因而也就是说继承优秀传统加以深化并融纳自己的东西而形成个性,也就更注重东方文化的意蕴和自身文化积累。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缺乏文化,作品永远大不起来。
我又想,如果我们不仅仅是用现在流行的眼光而从接近陶瓷本质的跟光去看待现代陶艺,中国应该有了一些好的作者和作品,虽数量不大,还有待成熟深化。更重要的是要有普及的面,形成一个金字塔形。还要有更个性化的材料运用及方式,以便易找到个性特点。
陶艺作为一种纯主观的创作和文化,更要投入大量精力甚至是全身心投入。晴蜒点水不够,光凭精英意识也不够,稍稍事之即成“先驱”、“倡导”等仅达到功利目的,与陶艺本质无补。它需要踏踏实实的做和思考,作品比名声重要。陶艺这片净土已示再纯净但依然神圣,我们要善待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