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计划经济时代,研究者乐于学术争鸣,因为言论代表的对象是学术水平,争鸣是获得学术地位的一种途径。而在市场条件下,言论的背后不是学术认识,而是利益驱动。面对巨大的利益问题,一张嘴的结果可能就是几十万、上百万甚至上千万的“交易损失”,这个头谁敢出?作为一个个体古玉收藏者,是否有出头的必要?相反,一些乐于点头,眼界“宽阔”,顺手即出证书的专家则炙手可热,极度走火。
见此情景,一些民间藏玉高手断言,古玉收藏本身就是精英小众的行为,如果变成为广泛的群众性参与,其结果就是大多数人交学费。古玉收藏绝非人人可玩的大众项目,这个领域中玩儿5年可能出一个高手,但玩儿30年也可能一窍不通。
精英思维有精英思维的道理,但是,民藏古玉市场完全认可精英思维就等于是对绝大多数充满热情的收藏者存在的漠视。更广义来看,民间古玉收藏从存在形式看虽是个体行为,但这种个体行为同样担负着民族文化的继承,是整体文化行为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随着古玉收藏者队伍的不断扩大,这种影响也越来越大。
由于民藏古玉的整体性特征,解决民藏古玉的出路问题并非某一种方式就可以奏效,而更应提供整体性解决方案,这可能至少需要几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第一,政策解围。古玉收藏的底色是政策定调的,一个先天畸形的市场,没有政策的扶助,就难有根本性的改变。
第二,学术研究。整体而言,中国古玉器研究的学术水平与收藏实践相比显得比较薄弱,既然国家在文物政策上认可了国藏与民藏并举的方针,那么学术研究就没有理由对民间收藏漠然视之,相反,国家对于古玉学术研究应有足够的重视。
第三,机构建设。目前民间古玉收藏机构已开始展现出自己的力量,一个乐观的结果是,这种民间由个体向组织的升级是渐进上升的,能够既不断升级形式,也不断升级内容,从初级、雏形状态向更高级别发展,甚至不排除出现民间古玉收藏的权威机构。
第四,藏者自省。收藏的过程是自我人生境界提升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提醒收藏者正视现实,正视自我,不断精进,投资有正确理念,收藏有乐在其中。欺人与自欺是收藏的死敌,收藏者千万不要自己走进死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