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台阶拾级而上,就到了国家博物馆的西门,这里原来是旧馆的一部分建筑,后来拆除成为连接新馆和旧馆的“天井”,在这里仰望蓝天,心情怡然。进得馆内,就是一个开阔的西大厅,整个大厅高26米,门口一侧是七扇铜门,用古代青铜镂空的纹样进行装饰。透过铜门可以看见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人民大会堂。这里是观众进入博物馆的一个重要的集散区域,今后平时七扇大门关闭,只在重大庆典活动和重大日子才打开。观众可以从两边旋转门进入。观众如果面向广场站在西大厅中央,会看见左右手两边各有一个大的楼梯,感觉很像是一双臂膀。如果把门打开,便像是张开臂膀欢迎世界各地的友人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遗产,这寓意着包容和开放。
没一根立柱
中央大厅混搭装饰
站在西大厅从南望到北,视线没有任何阻拦,这里被称做“艺术长廊”。长廊很是敞亮,没有一根立柱阻挡视线。北京城建集团建筑工程总承包部国博改扩建工程项目部经理李克锐介绍,为了营造开阔的空间,建筑方采取了无立柱设计,1万平方米的大厅采用了一整块重达1000吨的钢面屋顶,从地面整体提升至空中25米高的距离。
在大厅内向上望去,会发现我国古代建筑中“藻井”的设计,这种特有的建筑结构和装饰布灯、通风、安设吊点,产生华丽的视觉效果。这一设计在中央大厅也得以运用。李克锐说,工程中共包括386个藻井,采光和通风都通过藻井予以解决。
正前方《愚公移山》的雕塑墙将参观者引入中央大厅。1940年,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艰难时刻,艺术大师徐悲鸿先生创作了一幅震撼人心的《愚公移山》油画。如今,这幅中国油画史上最精彩的作品之一,被作成一幅宽36米、高12米的巨大浮雕,在国博西大厅正面墙上迎接着每一位参观者。
中央大厅共有2000平方米,是举办重要展览开幕式及国事活动的地方。走进中央大厅,一种历史厚重感油然而生。这里的地面用伊朗洞石予以装饰,仔细一瞧,石头上的小洞仿佛在和参观者说话。李克锐介绍,用这种石头予以装饰,就是让人感觉到一种历史沧桑感。再看墙面,则是中国红。大片的红让你意识到这里的中国韵味。摸一下,墙壁有一种摩擦感,原来这是麻布的设计。李克锐说,用石头和麻布的混搭装饰,有一种别样的感觉。
体现对称美
四个国宾厅各有千秋
从西大厅出发,通过电梯、楼梯可以迅速到达要参观的展厅。其中最别致的还数木、砖、铜、石四个国宾厅,它们像众星捧月般对称分布在中央大厅两侧。砖厅在我国砖雕的三大流派中选择了苏州砖雕风格;木厅以纯楠木装饰,由东阳工艺美术大师陆光正先生精心雕成;铜厅的铭文选用的是大盂鼎的铭文。这四个贵宾厅体现了国博的文化底蕴,木雕、砖雕、铜雕、石雕艺术。总体而言,整个博物馆从外到里是一个对称套着另一个对称,处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对称之美。
在新馆的各层走廊上,还新设了不少供观众休闲、购物的区域。观众除到国博来看展览,还可观赏电影、戏剧,体验文化休闲。新馆顶层有2000平方米的区域是为观众提供餐饮服务的,其中玉厅可同时容纳500多人就餐。在地下的两层里,分布着有714个座位的剧场、600平方米的电视演播室、260个座位的学术报告厅兼数码影院以及能容纳600多辆车的停车场。
拍文物大片
馆内首设电视演播室
在国家博物馆地下一层有个1万平方米连贯的大展厅,此外还包括多个功能区;地下二层是文物储藏室,能够提供120万件以上文物的储藏能力,现在馆藏105万件。李克锐说,出于保护文物的需要,国家博物馆对建筑的恒温恒湿要求非常高。为此,工程总承包方组织专人进行了调试。在展厅保湿方面,通过锅炉蒸汽加湿,由管道传送到空调机房,再输送到文物库房、各房间和展厅。恒温方面,则采用空调机组、地暖、风机盘管三种方式全方位覆盖。
功能区中还包括一个面积600多平方米的电视演播室。据介绍,文物的拍摄不能离馆。今后演播室投入使用后,国博珍贵文物可以足不出户实现在馆内拍摄、录制,并能实现现场直播。据介绍,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博物馆内的演播室。
藻井外面的顶上,将来会摆放花坛,和新馆屋顶已经种下的两万平方米绿地及平台上放置的藤椅一起,为观众提供北京目前最大的屋顶花园和休闲场所。
紧盯八小时
精确吊装千吨重“钢楼板”
李克锐带领的队伍原来一直在国家大剧院施工,在那里一干就是8年。2008年4月,他们结束了国家大剧院的工程后来到国家博物馆,从天安门西转到了天安门东,“现在算一算,已经在天安门这一带干活11年了。”
“这两个都是大工程,参与其中倍感自豪!”李克锐忘不了工程中那一幕一幕,其中吊装“钢楼板”让他记忆深刻,“整整盯了8小时,1000多吨的东西在我们精确运算下吊装成功。”
那块“钢楼板”为钢结构桁架,重约1000吨,长和宽为50米,高3.7米,面积约2500平方米,由地面直接提升至25米高度,是北京市有建筑记载以来体积最大的“钢楼板”,在国内也属罕见。
据介绍,采用钢楼板是为了满足中央大厅空间超大跨度的设计和使用要求。为此,北京城建集团建筑工程总承包部国博改扩建工程项目部为此次提升做了充分的论证和准备,充分考虑了现场条件后,在现场的4个核心筒布置了6个泵站,每个泵站都有自己的控制台,这6个控制台又由一个总控台控制,共安置了32台穿心式液压千斤顶,分布在14个提升点上,把千吨“钢楼板”提升到设计高度,分50厘米为一个提升行程。这种做法最大的特点就是保障了提升过程的安全,如果在提升过程当中一旦发生钢绞线断裂、人工操作失误或停电等突发事件,各分控台可自动终止提升并自动锁住,保证了提升过程的安全。
为新老和谐
这里的施工静悄悄
“我们每天到项目部的时候,国旗还没有升起来。”李克锐说,由于项目处于天安门广场这一万众瞩目的位置,他们只能“静悄悄”地施工。每逢重大活动的时候,工程还要停工为重要活动让路。北京奥运会期间,他们的塔吊就从45米的高度降到了5米左右,“窝工了,只能抢工,工人们分两班,轮流倒。”
场地狭小也是项目部必须面临的一个工程难点——除建筑地下占地外,施工场地所剩无几,施工现场平面布置极其困难,特别是项目现场东南角,无法形成环行道路,现场施工组织要求很高,“我们只能加强协调管理,做一个时间表,各种工种配合起来,这料来了那材料就得紧跟着,加强转运速度。”
李克锐经理说,由于工程的特殊地理位置,周围的道路均为交通拥挤、频繁管制、单行、限时路段,施工材料的进场同样是工程的难点,“材料基本上都是夜间来,而且还要做到绿色施工,我们特别建造了四个沉淀池,来清洗大货车上面的泥土。”
项目部一位工作人员介绍,他们的这一工程得到了这样的评价:“新馆和老馆和谐统一,和周边环境和谐统一,也和周边居民和谐统一。”
“我们在建造美的同时,也给周边居民带去了美的享受。”李克锐很是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