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目前,江苏、浙江的扬州、杭州、苏州等城市对运河的保护工作及运河文化开发的力度很大,相反,同样是沿运河城市的沧州、聊城、德州等城市,对于运河的保护、治理等方面做得不足。去年发生的沧州大运河出现成片死鱼污染事件以及发生在沧州运河段违法建筑侵占河堤现象,都说明部分地区在这几年运河保护工作中的不足。
20多年申遗路
不反对“运河开发”
作为比巴拿马运河早2200多年,比苏伊士运河早2300多年,比土库曼运河早2400年的运河,大运河深层的文化与历史价值是难以用简单的经济标准来衡量的。
回顾大运河申遗的往事,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87岁的古建筑学家罗哲文此前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曾说,20多年前中国申报长城等第一批世界遗产时,专家们就提出了“大运河申遗”的建议。但当时普遍的观点认为“文物是固定的,运河是流动的”;而且大运河一些河段已经干涸、部分河段污染较重、一些河道已经改变,因此大运河不适合申报世界遗产。而另一个顾虑是,大运河的主体是隋炀帝主持修建的,修建的初始目的也是供皇帝骄奢淫逸之用,大运河申遗会否产生意识上的负面影响。大运河申遗的事情也就因此耽搁下来……
200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遗存运河和文化线路作为新的世界遗产种类列入其中后,再加上国外运河成功“申遗”的先例,2006年3月,58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呼吁启动对京杭大运河的抢救性保护工作,同年12月,国家文物局公布了重设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将京杭大运河列在首位。2008年,京杭大运河“申遗”事项经过有关专家建议和论证后,将通往河南洛阳的隋唐大运河整合在内,主要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北段和永济渠南段,“京杭大运河申遗”也因此更名为“中国大运河申遗”。大运河申遗从2009年开始正式启动。
虽然大运河拥有丰富多样的遗产形式,但罗哲文仍然表示,家底不清是从开展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以来一直存在的一大问题。不少地区对大运河实体脉络、文化遗产的数量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自然价值等问题依然缺乏清晰的认识。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与大运河本身复杂的构成有关。大运河不仅时空跨度大,所包含的京杭大运河与隋唐大运河在保存现状上也是千差万别。京杭大运河在山东济宁以北的部分已经断流,济宁以南的部分,从元代至今还在作为运河通航使用,但是不同地段运河情况不同,有的河道发生变化,或者变宽、加深;或者原来河道已经废弃,在其附近开通了新的河道。隋唐大运河在时间上比元代开凿的京杭大运河至少早800年,由于社会与自然原因,如今的隋唐大运河多已废弃而且经淤积掩埋成为地下大运河。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不赞成“运河利用”,但不反对“运河开发”。他曾说:“运河的保护要使文化遗产积极地融入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去,这样才能得到更多的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