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广州嘉德拍卖行便因为拍卖著名艺术家唐大禧画作《人民的苹果》而卷入了一场风波。当时唐大禧根据朋友描述,由于拍卖的画作尺寸与其原作相差较大,唐大禧猜测,此画有可能出自外地模仿者之手。然而,广州嘉德拍卖行工作人员表示,公司不会拍卖赝品,并且该画作拍卖前,委托人曾表示该画已经确认是真品。
广州嘉德总经理助理、中国书画鉴定专家许习文表示,负责任的拍卖行都很下工夫对待拍品鉴定,一些大的拍卖公司自己会拥有非常专业的鉴定专家,在征集拍卖品时要对拍品进行反复鉴定,并对来源是否可靠进行审查。
一场“赝品风波”悄然过去,作品原作者与拍卖行成为故事的主角,而购买者则悄无声息。广东省收藏家协会副主席程家焕表示,一般即便拍卖到赝品,购买者都比较少站出来说话,这为他们寻找下一个接盘者提供了空间。但是,市场上的确存在大量的高校美术学院学生的“杰作”,他们靠仿作名人名画为生,这些赝品足以给市场带来“冲击”。
然而,一些中小拍卖行却在行业内扮演了“老鼠屎”的角色。业内人士表示,它们实质上是“皮包公司”,只需要筹资注册、搞定办公场所、找好专业人员,举办拍卖会就是给买卖双方搭桥牵线,一旦成交,拍卖行就能坐享抽成。比如100万元成交,拍卖行从买卖双方各抽10%,转眼就20万元利润到手。
事实上,由于艺术品相对真伪难辨,国家制定了一些条款如《拍卖法》,保护了拍卖公司。其中规定,拍卖人、委托人在拍卖前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真伪或者品质的,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业内人士表示,“这让拍卖公司减少了许多责任,并让赝品充斥了各大市场”。
■收藏TIPS
1.切忌急功近利
入门收藏,首先要具备良好的心态,以平常心对待,切忌急功近利和盲目跟风。专家表示,目前市场是一个赝品泛滥的年代,七成以上的赝品应该让玩家们有“如临深渊”的态度,常常有玩家们以为又在市场上“捡漏”了,殊不知自己往往被他人钓鱼上钩。
2.不要轻信故事
为了让收藏品有比较好的售价,文物商贩经常会编造动人故事进行欺骗,藏家们要靠自己过硬的本领做出独立判断。香港苏富比春拍出林风眠作品《渔获》,成交价高达1634万港元。画作来源说明此画为1960年丹麦驻华大使彼得森(LorenzPetersen)所收藏,然而,有人到丹麦驻华大使馆查证时发现,历任驻华大使中根本没有彼得森这个名字。
3.“平嘢”无好货
不要幻想用低价购买到珍稀品。俗话说:只有买错的,没有卖错的。广东省收藏家协会副主席程家焕表示,如果卖家手里真的所持的是一件珍宝,那么他更可能选择是自己收藏,而不是廉价出售。
4.大路货不如精品
和所有的收藏一样,珍品收藏越来越受重视,那些经得起时间和市场考验的珍品更具有收藏的价值。程家焕表示,不要购买市场上过多的低档的藏品,即使要买,“把那些藏品当假的来买,不能当真的给价”。
5.自辨真假不迷信权威
藏品鉴定非常讲究学术性和技术性,光靠学问深、资格老、名气大不行,收藏者一定要去市场中磨练,才能成长为具备丰富辨伪能力的“实战型专家”。收藏时不要迷信权威鉴定,更有些“专家”只要给钱就开证书,甚至明码标价出售鉴定。
■记者观察
“世界第一”也不能虚火上升
日前,法国一家专业公司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艺术品交易额已高达550亿元,中国在全球艺术品拍卖市场上所占的份额高达33%,而美国艺术品拍卖市场交易额仅占30%,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拍卖市场。
一片繁华锦簇之中,更多隐含的则是行业的隐忧。业内人士透露,在艺术品拍卖市场常有一半拍卖品是假货,普通收藏市场的真假比例大约为“三七开”,一些中小拍卖行的赝品比例更是高达95%。
“虚火上升”,是专家对这一市场的评价。在艺术品市场之外,中国有太多的世界第一的称号,比如钢铁产量、纺织品产量、高铁建设里程等。然而,名誉与事实的两相违背更多让人觉得名不符实。
事实上,目前国内艺术品拍卖世界第一,反映的并不是国内居民消费能力有多强,或者文化产业达到怎样的高度,其实真正的原因是除股市楼市之外,其它投资渠道的匮乏产生的“虚火”。
专家表示,民间资本不投向实体经济,而投向虚拟经济或者资产价格的炒作,是因为市场部分领域限制进入,或者投资实体经济利润的空间小,导致大家不愿意投资实体经济。而艺术品所产生的“虚火”状态,正是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目前而言,去伪存真、去芜存精是艺术品市场亟待解决的问题。
■分析
“捡漏”心理使玩家“沦陷”赝品池
目前,由于国内物价指数(CPI)持续高企,而股市的不温不火、楼市“准入门槛”宣告暂时关闭的状况让资金寻找其它渠道保值增值,收藏品市场正好迎合了人们寻找“第三条道路”的需求。然而,由于人们在投资收藏时往往“乱花渐欲迷人眼”,加上“捡漏”心理严重,导致人们为赝品交了不少的学费。
股市楼市冷清触发人们介入收藏领域
自去年以来CPI不断攀升,今年2月份CPI更是达到4.9%。与此同时,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这意味着,长期下来,居民一万元存款一年实际缩水超过190元。
而跟老百姓切身利益相关的食品价格更是疯涨,从“蒜你狠”、“豆你玩”到“姜你军”,从“糖高宗”到“油你涨”“苹什么”,各种网络新词接力不断成为食品接力涨价的最好写照。为了使自己的投资理财能够赶上通货膨胀,网上出现了各种“理财帝”,争做“抠抠族”,开源节流、保值增值成为了他们不二选择。
然而,国内投资者面临着投资渠道单一、投资市场狭小的局面,大量的资金除了炒房,就是炒股,除此之外投资者没有太多的选择。股市方面,自今年以来,上证指数一直在3000点上下进行“拉锯战”,轮番出台的概念让投资者欲却还休,无法获得预期的回报。
而楼市方面,去年以来,政府出台一系列严厉的调控政策进行楼市干预。今年1月“新国八条”出台后,“京十五条”等地方限购令也陆续出台,房市遭遇“倒春寒”。2月份,超过七成城市的商品房成交量环比1月份下降,最高降幅达76%。专家表示,目前进入房市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捡漏”心理导致玩家多交学费
股市楼市风景阴云笼罩,但艺术品市场却“风景这边独好”。近年来,中国艺术收藏品的价格正以每年30%至50%的涨幅稳步上扬。人们开始为收藏品的高回报率“折腰”,把收藏视为投资新领地,作为迎战通胀的有效手段。
广东省收藏家协会有关数据统计显示,广东自上世纪70年代成为全国文物市场开放得最早的地方后,40年时间发展十分迅速,目前收藏人数迅猛增加,数量已从最初的10余万人增加到百万人。据广东省收藏家协会副主席黎展华介绍,目前全国大城市收藏人群的比例为10%左右,即每10个人中就有一个搞收藏的,“但广东的比例高过全国”,其中广州占了全省的六成左右。
此外,收藏的品种也越来越多。据统计,目前收藏类别超过2000种,除了传统的书画、邮票外,还有瓷器玉器、钱币卡、家具、徽章、奇石等等。收藏队伍日益壮大、收藏品种日益丰富、民间收藏越来越热,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然而,求富心切的“捡漏”心理造成收藏队伍心态浮躁,并使赝品遍布各大市场。深圳青瓷博物馆馆长吴克顺表示,他曾经碰过广州的一个警察,几十年靠自己微薄的收入收藏了几千件瓷器,但却没有一件真东西,却依然还在往家里收。吴克顺认为,人人都有收藏赝品的经历,只不过有人敢于面对,有人不敢面对。
黎展华表示,现在相当多收藏都是爱好者看上文物中隐藏的巨大商机,受巨大的利益驱使,心态浮躁,总想侥幸“捡到宝”“一夜暴富”,加上缺乏文物常识、难以辨别真伪,导致玩家们很容易被赝品蒙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