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装饰艺术品有飞禽、走兽、人物等,属佩饰挂件,立体雕刻,体形较小。在雕凿中形象不同,表现手法也不同,在雕刻中抓大型,抓主要部位,对细部精雕细凿,动物与人物的刻画是在正确躯体结构比例的基础上,采用夸张手法。玉雕动物题材广泛,有羊、鹿、犬、猎、马、骆驼等,性格温驯、忠厚,吃苦耐劳,而狮子、虎、怪兽凶猛刚劲,神威有力,气势博大。花草、流云等寓意吉祥。
唐代社会开放,长安的外国使官、学者、僧侣、商贾与工匠云集,人物形象、题材不同于以前,横扫神秘文化,同时由宫廷迈向社会各阶层。西安地区发现的唐代陵墓、窖藏文物与壁画多皇室家族、重臣、战将之物,为他们服务。五光十色的世俗题材增加,玉雕器上的雕刻纹样也是很好的例证,如成对鸳鸯、双喜牡丹、龙凤起舞、飞天侍女、颗颗石榴、各种舞蹈奏乐等等,具有浓烈的世俗人情味,是雕凿艺术与内容交织在一起的现实美。当时妇女能骑马狩猎,能着男装上街观灯,佩带各式各样玉器。直观所见的唐代绘画与陶俑中的妇女是丰硕盛装,高髻美发,轻纱薄罗,彩色柔丽,露肩裸臂,“游春”、“出行”、“嬉耍”、“揽镜”,悠闲安然,她们头上戴的,身上佩的各种玉饰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是唐代艺术构成部分,但又与以后的宋代出现大量复古玉礼器与仿古玉器不同。
唐代玉器特征呈现一种新的艺术风格,它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的。汉代以来那种程式化、图案化纹样,那种古拙遗风均消失了,趋向写实的方向,是一种饱满、健康、蓬勃向上的时代风貌,宗教用玉、礼仪用玉大大减少,谷纹、蒲纹、变形云纹、螭纹等基本不见。唐玉纹饰有卷云纹、卷草纹、连珠纹等,动物纹有龙、凤、牛、马、鹿、雁、孔雀、鹤等,有的飞鸟成双成对,植物纹有牡丹、石榴、莲花等,都是来自现实生活。由于与国外文化的交往,吸收外来文化,出现外来的造型与纹饰,促使玉器的发展呈现一个新局面。在品种方面,实用器增多,羽觞、长杯、牛头杯、钵、单柄杯、碗等,实用饰品玉梳子、玉梳背、粉盒等,饰件玉带板、玉钗头镶件、玉镯、玉兽、玉鸟等,还有玉册(上海博物馆、陕西省博物馆均有收藏)。
在雕刻技艺上吸收当时的雕塑与绘画手法,使用传统的铲地、镂雕与圆雕,大量使用阴刻细线,用阴刻表现细部与绘画线描一样。唐代玉雕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用繁密的细线与短阴线表现装饰衣纹、阴阳凹凸面等等。例如白玉胡人舞蹈絝尾,首先是按照人物舞蹈形体“铲”周围的地,由外向里成斜面,具有浮雕感,突出人物,细部都用阴线刻划,绸带用长阴线,表示飘动的轻薄的质感,身体各部位的平行短阴线表示向背阴阳面,长袍下的较长的细阴线可以看出与地圆毯上的短阴线是起装饰作用,从而可以看出阴线的巧妙应用。西安市考古所藏白玉鸳鸯头花饰中的鸳鸯扇起的翅膀,用繁密的细阴线表示羽毛,花叶同样用短阴线刻划,质感强,生动活泼。
唐代玉器时代特征明显。以龙纹为例,白玉线雕龙纹璧(上博物馆藏、陕西省博物馆藏料龙璧),龙头长双角,张口露牙,嘴角长大(超过眼角),颈后有须,下唇留须,龙身满饰方格形鳞纹,背生火焰状鳍,四肢作腾飞状。鸟纹,短翅,多呈展翅形,翅端向头部扇起,排列整齐阴线表示羽毛,丰满健壮,活泼和谐,生活气息浓郁,与金银器、瓷器、铜器等鸟纹一致。人物形象也是多样的,有西域人,善歌善舞、吹拉弹奏各种乐器,场面欢快;还有骑象人等,构图新颖,刀法娴熟。总之雕刻工艺精巧,注重整体造型的准确,又在细部刻划上下功夫,大中显精神,细中见灵气,具有丰满健壮,雍容大度,浪漫豪放的时代气息。
在鉴定唐代玉器中,首先要看艺术风格,也就是造型、纹饰与“刀法”,琢磨细致,质感强烈。还要经常看实物,特别是标准器。有的仿品仅仅是形似,而没有唐代风格特征。或者忽略细小部位,看起来有点呆滞。有的细看短阴线是一头略粗,另一端略细,若掉以轻心就要上大当。其次作旧,制假包浆或制残,也要细心观察。有人只注意看包浆,把“包浆”放在首位,这就要上当。我本人的经验是在鉴定中要分主次,主要看特征,以此断定真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