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告权益遭侵犯 再次盘点范曾郭庆祥案
发布时间 2011-05-04 浏览 51085 次
容引用了该文)

  "读书破万卷,下笔却无神",可惜可惜,其书里书外非不努力也,乃天分不足也。他似乎为自己的才情和影响所感动,和外界一同蓄积泛滥的大师情结以成幻觉,终于走入自己的艺术大师幻境。

  文汇报社

  郭文《艺术家要凭作品说话》和谢文《钱,可通神,亦可通笔墨耶?》均属正常的文艺批评范畴,或许语言较为犀利尖刻,但是反映了艺术界的浮躁现象。《文汇报》鉴藏专刊争鸣栏目是一个艺术评论栏目,是各种艺术观点的争论平台,稿件文风激烈。事实上,在范曾因对号入座大怒之后,《文汇报》社表示,范曾也可投稿辩论,但并未有回音。

  崔自默(范曾的学生)

  “早年我拍下范曾先生画老子和钟馗系列的照片,其意思是想说,先生可以在瞬息之间创作十来张不同面貌特征的老子,虽然他们形貌各异,但精神内质是惊人地相似,‘技进乎道’,就像庄子的《庖丁解牛》里阐述的游刃有余的境界。‘无他,惟手熟耳’,是卖油翁的名言,也是大家形成个人风格和绘画符号的必由之路。”

  “齐白石画过多少一个样子的虾?徐悲鸿画过多少一个样子的马?李可染画过多少一个样子的牛?黄胄画过多少一个样子的驴?难以计数,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艺术的最高度。他们都有绝对的精品与代表作。画作被分为神品、妙品、逸品、能品等等,非为无由。这个道理,对于范曾先生也一样。”

  刘传铭(北京著名艺术评论家)

  范曾一贯的“座右铭”就是“内靠官僚,外靠奸商”,其主导思想就是靠“拉关系”、“攀地位”、“做明星”来炒作自己。他没有更多时间搞艺术创作,也没有更多精力搞艺术探索,而是利用媒体把自己炒作、包装、粉饰成风向“标杆”一样的人物,夸大自己艺术成就,极具文化欺骗性,还在公众面前大谈国学,误导大众,歪曲审美,而且对下一代的美术教育和创作都有恶劣影响。

  半年过去了,不管此案起因是否是“艺术批评”,不管此案结果是谁胜谁负,不管此案是否会有更多的变数,这些已不是人们关注和议论的焦点,而是官司给书画界带来的思考:艺术批评与侵权的界限在哪里?“流水线式”的创作,是否有违艺术家的道德?“流水线式”产生的作品,是不是艺术品?这样的艺术品是否值得收藏投资?考虑到当下艺术品市场的如火如荼,特别是当代艺术品“天价”频创,4月22日的这场官司对于中国的艺术界及艺术品市场,都有着里程碑般的意义。

1  2  3  4  5  6  7  8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