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如此,由于故宫历经波折,文物几经颠沛流离,民间很多人都认为北京故宫“有宫无宝”,台北“故宫”“有宝无宫”。
与普查工作同步进行的,是故宫自辛亥革命以来最大的一次维修,也是故宫历史上最细致的一次修缮,此次维修的总投资近20亿元。修故宫、查家底,其学术依据究竟在哪里呢?
故宫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2003年10月,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在南京博物院为庆祝成立70周年举办的馆长论坛上提出了故宫学概念,涉及历史、政治、建筑、器物、文献、艺术、宗教、民俗、科技等诸多学科,研究范围涵盖故宫古建筑、院藏文物、宫廷历史文化遗存、明清档案、清宫典籍、近80年故宫博物院历程等。根据故宫学思想,本次文物普查对原来认为是“资料”的10万多件藏品予以了重新鉴别定级,对由于历史原因重视不够的大量宫廷遗存也给予了新的认识。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文儒告诉记者,事实上,从学术史角度看,故宫学的研究一直都在进行着,上一个高峰时期就是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后的初创期。在那个时期,当时为数不少的知名学者参与到了故宫博物院的初创中,如蒋梦麟、陈垣、沈兼士、俞同奎、马衡、袁同礼、徐鸿宝、李宗侗、黄文弼、顾颉刚、朱文钧、福开森、唐兰、余嘉锡、赵万里、马裕藻等人。1925年,《故宫物品点查报告》出版,接着《清代文字狱档》《天禄琳琅丛书》《太平天国文书》《故宫已佚书籍、书画目录四种》等数十种图书相继出版。
此外,关于故宫的学术性刊物还有《掌故丛编》《故宫周刊》《故宫旬刊》《故宫月刊》《文献丛编》《史料旬刊》《故宫书画集》等,在当时学界和社会上影响很大。之后,由于战乱等原因,故宫研究陷入了缓慢发展阶段。
据李文儒介绍,由于历史原因,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故宫的学术研究有点像“地下工作者”,因为那时候的认识只停留在其本职工作是把东西看管好,要研究点东西就要偷偷摸摸进行。再后来,“地下”变成“半地下”,不用偷偷摸摸了,但也不是理直气壮的事情。而现在,故宫博物院大张旗鼓地成立了古书画研究中心、古陶瓷研究中心、古建筑研究中心、藏传佛教文物研究中心、明清宫廷史研究中心等,2010年又成立了故宫学研究所,这些都是故宫学研究由自发转为自觉的标志。
正如郑欣淼指出,故宫学应围绕“皇宫”“皇权”“皇帝”等皇家文化,研究剖析封建专政制度标本,突出对皇家文化的研究,如研究故宫明清旧藏书画不能单纯评估某幅书画作品价值、地位,而要与皇帝题跋等结合起来,弄清流传、收藏经过,分析皇帝的审美趣味和鉴赏能力。同样,藏传佛教研究,也不仅仅是研究宗教活动和宗教文物,而更要研究如何处理多民族融合关系等,以史为鉴。
让故宫走出去
故宫学提出后,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找到故宫,希望将故宫学作为博物馆学的一个研究方向,授予学位,并在2011年秋季开始招生。此后,浙江大学也找到故宫,希望建立故宫学研究中心。而最早把故宫学引入高校的则是台湾清华大学。从2009年秋季开始,台湾清华大学开设了故宫学概论课程,并计入学分,当时有80名的选课名额,但是有2000多名学生报名参加。
2009年2月15日,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来到北京与郑欣淼会谈,确定北京故宫以借展方式出借37件文物给台北“故宫”联合举办“雍正大展”,这是60年来的两岸故宫高层首次正式交流。当年3月,郑欣淼访问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后两年中,两岸两院每年都定期合办学术研讨会,进行人员互访、图书互赠、刊物互换。
实际上,在此之前,两岸故宫博物院研究人员早已开始了不同渠道的学术交流,作为一种学科,故宫学成为连接两岸的新纽带。基于故宫学的开放态度,故宫开始积极主动地与全球大型博物馆进行合作与交流,与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博物馆、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签订合作协议,互相借展,协助修复对方文物及互助研究,让更多的外国人认识故宫。目前,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正在展出来自故宫的藏品,此后这些藏品还将在威斯康星州的密尔沃基艺术博物馆展示。
对外交流而外,数字故宫建设也一直在进行当中。目前,故宫博物院网站每天的点击量已经比它的真实游客量还要庞大。此外,与IBM合作的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国文物虚拟博物馆项目——“跨越时空的紫禁城”也在进行当中。
2010年初,故宫开设了微博。截至3月底,故宫微博已经有了52147个粉丝。在微博上,故宫每天上传馆藏文物、历史文化等信息,还与粉丝互动,甚至故宫里的猫咪照片也上传到了微博,让粉丝们为猫咪取名,故宫离每一个人越来越近,愈发亲切。
同时,故宫的淘宝店也做出了不错的成绩。故宫文化创意产业建设主要由李文儒负责,他认为,创意设计、研发销售故宫特色文化产品与把藏品拿出去办展览、做出版物、搞网站一样,都是进行故宫文化传播。故宫正在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年轻的故宫
2010年,故宫博物院在国有博物馆中率先尝试引入基金会模式,与一批知名企业、文化机构成立“北京故宫文物保护基金会”与博物馆之友性质的“故宫会”。此次基金会的发起人有马化腾、万捷、王石、冯仑、宁高宁、刘长乐、陈东升、陈启宗等。基金会属于非公募基金会性质,主要用于资助故宫博物院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播及其他社会文化公益活动,奖励文物、博物馆学相关领域的教学和研究。
李文儒认为,故宫基金会的成立对社会的价值导向作用是更大的:“整个社会围绕经济转,所有人都在看有钱人在干吗,他们的影响力太大了。如果有钱人都来参与博物馆建设,参与文化建设与传播推广事业,我们的文化建设就步入正轨了。这在根本上是解决一个价值引导的问题。炒绿豆,炒大蒜,炒盐,都不如来炒博物馆。”
“炒博物馆”,就是要把目光投入到文化本身上,而这一点正是目前中国文物艺术品收藏市场最大的缺憾。
李文儒表示,“不能引导大家不看文物文化价值的闪光,只盯着金钱价格的闪光。如果人们只关心藏品的真假和价格,文物的文化之光就被金钱之光消灭了。我们要建立文物价值体系,讨论它的历史价值、制作工艺等科学价值,色彩、造型、审美等艺术价值,要提到文化层面来谈,而不是谈赚了或者赔了。前一阵乾隆时期的瓶子拍出上亿甚至几个亿的天价,实际上,故宫里到处都是这个玩意儿,我个人的看法是,清代乾隆以来瓷器等工艺品的审美是每况愈下,与唐宋元明相比是衰落的,清朝那些花花绿绿的瓶子假如被格外看好,我觉得也和我们的研究不够、不到位有关。”
在故宫学的视野中,保护收藏、学术研究、展示传播,一个都不能少。李文儒说:“基金会的资金正是拿来做这些学术研究之用。比如就以古建筑说,紫禁城建立快600年了,经历了这么多地震为什么几乎未受影响?为什么紫禁城建筑美学方面连一本专著都没有?东方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我们的话语权在哪里?如何让人家认可你的价值?你自己都不研究怎么传播呢?如果说国家最大的最有代表性的博物馆这样做了,而且做好了,那么各级各类的博物馆也可以这样做,也可以吸纳当地有钱人来做这个事情。”
由基金会运作支持博物馆、参与博物馆建设与博物馆文化传播这是世界普遍采取的方式,故宫基金会的重要意义是唤醒全社会对于博物馆的关注与参与意识。
从1420年紫禁城落成,1925年故宫博物院建院,故宫历经风雨,而现在的故宫却以年轻的姿态不断吸收新的事物与管理理念,对现代书画,比如李可染、吴冠中等艺术家的作品都有收藏,不仅建立了自己的基金会,也同海外基金会进行合作。
2010年,当有舆论认为星巴克开在故宫有辱中国文化时,郑欣淼与前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张忠培都坚持不希望星巴克离开故宫。他们了解故宫与中国文化,也有足够的自信,在他们看来,星巴克不过是一个服务单位,动摇不了故宫以及中国文化的深厚根基,而故宫学要做的就是更加坚定这种自信,并把自信传播出去,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