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岫玉的地质产出特征
辽东地区下元古界辽河群大石桥组地层以巨厚的白云石大理岩建造为特征,原岩系海相富镁碳酸盐沉积建造,厚度392-604米,岫玉主产于三段中-上部,含矿岩系还有白云质大理岩、透闪石白云质大理岩、菱镁矿岩、滑石岩、透闪石岩、方解石大理岩。
在中生代时期由于地壳运动岩层产生褶皱隆起,同时伴有岩浆岩体侵入,大量含SiO2的热液沿层间构造渗透交代,岫玉的主要成矿带赋存于白云质大理岩、菱镁矿岩中,属热液蚀变产物。
四、岫玉的矿物岩石
1、矿物组合:
叶蛇纹石、纤维蛇纹石、胶蛇纹石,滑石,菱镁矿、透闪石、方解石、白云石、石英、绿泥石、水镁石、褐铁矿、水云母。
2、矿物参数:
叶蛇纹石
成分:Mg(OH)8Si4O10
晶系:斜方
光性:2V(-)20-90°
Np=1.555-1.564
Nm=1.562-1.573
Ng=1.562-1.575
C/Z:b// Nm,c// Np,a// Ng
Ng=浅绿,Nm、Ng=无色、浅黄绿色
{001 }完全
晶形:片状
H=3.5,D=2.5
纤维蛇纹石
成分:Mg6(OH)8Si4O10
晶系:斜方?
光性:2V(+)10-90°
Np=1.542,1.532-1.552
Nm=1.543
Ng=1.555,1.545-1.561
C/Z:b// Nm,c// Np,a// Ng
Ng=微黄绿,Nm、Ng=无色、浅黄绿色
{011 }差
晶形:片状
H=2.5,D=2.4
胶蛇纹石
成分:Mg6(OH)8Si4O10
晶系:非晶质状
光性:2V(+)10-90°
N=1.500-1.570
晶形:胶状,围绕叶蛇纹石四周
五、岫玉的岩石特征
1、蚀变蛇纹岩
显微鳞片纤维变晶结构,叶蛇纹石结晶呈显微鳞片状、定向或杂乱分布,局部纤维蛇纹石密集,在叶蛇纹石四周,有时可见隐晶状胶蛇纹石分布。蛇纹石含量还98%,岩石多呈绿色、黄色及黄、绿参杂,透明度高,具蜡状光泽。
2、蚀变透闪石蛇纹岩
显微鳞片纤维变晶结构,叶蛇纹石结晶呈显微鳞片状、定向或杂乱分布,局部纤维蛇纹石密集,在叶蛇纹石四周透闪石有时呈束状纤状分布,时而密集,时而疏散,颜色黄、绿及黄、绿参杂,不透明-半透明状。
3、蚀变菱镁矿蛇纹岩
显微鳞片纤维变晶结构,叶蛇纹石结晶呈显微鳞片状、定向或杂乱分布,局部纤维蛇纹石密集,在叶蛇纹石中有菱镁矿的残余,并可现菱形残晶结构,颜色黄、绿及黄、绿参杂,不透明-半透明状。
4、蚀变白云石蛇纹岩
显微鳞片纤维变晶结构,叶蛇纹石结晶呈显微鳞片状、定向或杂乱分布,局部纤维蛇纹石密集,在叶蛇纹石中有白云石的残余,并可现菱形残晶结构,颜色黄、绿及黄、绿参杂,不透明-半透明状。
六、岫玉民间玉种
绿玉:绿色单一,质地温润、晶莹、细腻、性坚、透明度好,是制作玉镯的极佳材质。
黄玉:黄色单一,质地温润、晶莹、细腻、性坚、透明度好,是制作玉镯的极佳材质。
墨玉:黑色单一纯黑块体很少,质地温润、晶莹、细腻、性坚、不透明,是制作饰品小件。
褐玉:褐色单一较少,多呈浅褐、浅黄褐,质地细腻、性坚、不透明,多制作饰品小件。
花玉:浅绿、绿、暗绿、黄、黄绿、黑、浅褐、浅黄褐、灰白互相混杂,或以某一种或二种色为主。
七、中国的蛇纹石玉
1、南方玉:产于广东信宜县,颜色绿色深浅构成花纹。
2、昆仑玉:产于新疆昆仑山西段,颜色暗绿、黄绿。
3、龙溪玉:产于四川汶水县,颜色绿、黄绿、褐绿。
4、会理玉:产于四川会理县,颜色绿、黄绿。
5、祁连玉:产于甘肃酒泉祁连山地区,颜色多暗绿。
6、黑绿玉:产于西峡县、桐柏县、淅川县、信阳县,颜色黄绿、白、棕、灰黑、浅绿,矿物成分主要为蛇纹石,超基性岩蚀变。
7、陆川玉:产于广问陆川县,颜色浅黄绿、浅黄白、翠绿、暗绿,产于广问陆川县。
8、从江玉:产于贵州省从江县,颜色暗绿,矿物成分主要为蛇纹石,超基性岩蚀变。
9、京黄玉:产于北京市十三陵,颜色浅黄绿。
10、莒南玉:产于山东省莒南县,颜色黑、黑绿。
11、都兰玉:产于青海省都兰县,颜色黑、黑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