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绳床—椅子
椅子名称最早见于唐代,《济渎庙北诲坛祭器杂物铭》碑阴:“绳床十,注:内四椅子。”但是椅子形象早于名称一百多年,而见于南北朝。
在两晋以前,我们的先人一直处于席地而坐时代,没有高型坐具。随着佛教的东渐,佛教文化和佛教艺术的涌入,佛国的高型坐具也进入了汉地。佛图澄是一位西域高僧,在公元4世纪,从西域来到五胡十六国的后赵,他来华时已经是八十高龄。他见多识广,经验丰富,对于推动佛教在汉地北方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另外,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也提到当时的印度僧众都坐绳床。由这些记载中可知:这种有扶手、有靠背的高型坐具——绳床、禅床或椅子,是印度僧侣的典型坐具。而这些绳床、禅床或椅子,随着佛与菩萨—同进入汉地也是事实。
椅子进入汉地的具体时间确实难以查考,但是在晋时已经有人使用椅子了。在新疆的民丰尼雅曾出土了一件晋代坐椅残骸,此椅的座部以上已经不存,只有四条腿子,腿上有四叶花纹,是犍陀罗风格,非常精美。由此可以证明,在中国广大土地上处于席地坐的时代时,西北边陲的上层人家,已经使用高型坐具了。这只晋椅残骸,让我们听到了中国起居方式转变的前奏曲。(注:也有人认为它是柜于残骸)
(二)佛座—墩
从众多的石窟造像和壁画中,我们得知佛与菩萨的坐具——佛座,是千姿百态、极为丰富的。有方形、圆形、腰鼓形,有三重、五重、七重,有实材的,也有空透的,装饰有壶门、有开光、有莲花图案…—形式多样,多姿多彩。这些佛与菩萨的高型坐具,也随着佛教文化进入了我们的生活。佛座——墩的出现,对于我国家具品种的丰富,尤其是对于凳类家具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佛座的造型,大致分为腰鼓形和方形两类。
这些形式多样的佛座、墩.在席地而坐的中原大地上,确实是前所未有的。北魏龙门石窟莲花洞中的菩萨坐墩,其形式好似中国古老的捕龟捉兽工具——筌蹄。但它不是筌蹄的运用,因为从南北朝时代的壁画风格看,仍属于印度犍陀罗式样,北魏时期的佛教艺术,还处于依照印度粉木描绘的移植阶段。况且,在高大、威严的佛与菩萨面前,怎能用捕鱼捉兽的工具来事佛呢!于情于理都似乎不通。史书上确有将筌蹄作为坐具的记载,如《梁书》中就曾说南朝梁武帝末年,降将侯景叛乱,自称皇帝后.”常设胡床及筌蹄著靴垂脚坐”,候景之乱起于梁武帝太清元年(公元547年),此时佛教进入汉地将近五个世纪,佛座——墩,早巳进入汉地。北魏龙门石窟莲花洞菩萨所坐的藤编坐墩,其实电应在“侯景之乱”之前。不论从该菩萨坐墩的所处年代,还是当时的壁画风格,以及对佛的崇敬态度等诸方面看,佛座——墩,仍是随着佛教而来的佛国坐具。后人将此种佛座称为筌蹄,当是一种巧合?或者是一种附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