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明代景德镇民窑青花(二)
发布时间 2011-07-07 浏览 51989 次
柔。花鸟、婴戏、梵文、龙以及树石纹饰大量使用,纹饰线条纤细,画意飘逸潇洒,可以说不论民窑、官窑都具有这种轻灵秀巧的艺术风韵,如扬州出土的成化年景德镇民窑烧造的青花碗,青花纹饰笔法流畅、疏密有致,莲花纹采用双线勾勒填色,树筋采用淡描双勾法。成化青花瓷器富于秀丽清雅的艺术特色,装饰性强,花纹多图案式,流行规矩花,有的器皿内外“夹彩”,并流行“斗彩”和“填彩”。确实具有别具一格的装饰意匠。


图1:成化青花瓷碗

明代中晚期民窑则以嘉靖,万历为代表。自嘉靖起,青花色料一改成化青花的淡雅,呈现出一种兰中泛紫的厚重色调,造型也开始趋于多样化。除了日用器皿外,还有各种宗教供器,尤其以道教供器居多。青花纹饰除动、植物,吉祥纹外,还大量出现道教纹饰:如八仙、八宝、八卦、灵芝捧八卦等。青花绘制更加精细、画意潇洒,人物体态修长、姿态飘逸。万历时期新兴纹饰更多,万历青花瓷风行锦地开光装饰,开光式样繁多,有压字锦、古钱锦、梅花锦以及圆形、长圆形、长方花瓣式样,纹饰有简有繁,用笔精致挺拔,构图较严谨。特别是嘉靖、隆庆以后,由于资木主义因素的发展和官搭民烧制度的实行,有一些高级的民窑青花瓷器,其胎、釉制作的精细程度和官窑器相仿,而且纹饰上也可能冲破了官方的规定。据《江西大志》载“青色狼藉……流于民间,其制作无复分”。可见民窑与官窑制瓷无论在造型、纹饰、工艺上都几乎没有多大的差距。这一时期的民窑青花瓷器还有供中、上层地主官僚使用的极精细制品,并在瓷上绘有款识。例如:“博物斋藏”“京兆郡寿房记”“东书堂”等,万历时期,景德镇民窑还为外销欧洲特制大批青花器皿,图案装饰都为欧洲风格。


图2:青花碗上的海水纹

明代末期,民窑以天启、崇祯时期为代表。据《天工开物》载,“凡饶镇所用,以衡、信两郡山中者为上料,名曰浙料。上高渚邑者为瓷器则用中,丰城诸处者为下也”。这说明青料的使用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当时的官窑和民窑烧制的高级青花瓷为上料画成,而普通的民用青花瓷用中、下等青料。由于民窑产品这时已大量供应国内外市场,因而天启、崇祯时期的民窑青花瓷遍步世界各地。明末民间青花瓷器图案装饰题材也丰富多样,完全突破了历来官窑图案规格化的束缚,写意山水也很盛行,画面构成上也如国画配诗题跋。笔者认为,明代末期的青花装饰对清代民窑青花的艺术风貌也有积极的影响,这种继承性在清代青花的装饰技法上尤为突出。


图3:丁华汉作品福寿钱花瓶

  四、民窑青花与文人画、民间艺术的兼容并蓄

民窑青花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吸取了文人画、民间艺术的营养,尤其受同时代的文人画影响,明代的文人画上承元人传统,至明代中期形成了波澜日壮之势,如:“吴门四家”的文征明、沈周、唐寅、仇英等以及后期的陈淳、徐渭。还有一些具有文人气质的工巧匠人,如制紫砂壶壶出名的时大彬等。这些文人巧匠不仅对后期的中国绘画艺术有深远影响,而且推动了陶瓷绘画的日臻成熟,特别是在青花领域,表现形式多吸收中国画的表现技法。山水、花鸟、人物等无一不能,草草几笔的山水、人物、还加上国画的题跋。这种利用青花色料特性的技法,即可作工笔,也可为写意。与在宣纸上、绢上作画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民窑匠人也注重从日常生活中汲取养料,如民间剪纸、年画、木刻版画,绣织等。题材装饰也丰富多彩,除大量花果图案,吉祥纹样外,还有许多戏曲人物、民间传说,麒麟异兽,还包括了宗教题材。许多丝织纹饰如团花、缠枝、几何形等也经常运用到青花瓷的装饰中。由于民窑青花把许多有用的艺术形式融合到一起,因而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形成了格调奔放、典雅敦厚的艺术特色。

  五、结论

纵观景德镇明代民窑青花特色的形式与发展,以及明代陶瓷生产的基木面貌和发展状况。可以看出,明代景德镇民窑青花不仅为景德镇现代陶瓷艺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而且它那奔放、典雅、秀丽的艺术特色激发了世界陶瓷艺术爱好者的共鸣。

“悠悠岁月,漫漫瓷路”。景德镇民窑的辉煌不只是代表过去,它更激励了我们这一代青年陶艺爱好者去探索,去追求更高的艺术高峰。

1  2  3  4  5  6  7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