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名家张浦生谈瓷器收藏
发布时间 2011-07-11 浏览 53843 次
分配到南京博物院,领导派我跟一个老专家王志敏学习。“把文科当理科学”,就是得他的传承。王先生是学数学的,他姐夫、岳父过去是经营古玩的,所以他也喜欢。学生物的需要做标本,采矿的需要采样本,学瓷的需要捡瓷片。当年在扬州、杭州、苏州古城,到处都是瓷片,给我们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随后,文化部举办全国首届鉴定训练班,南京博物院姚迁院长安排我参加,有幸得到大师耿宝昌的教诲。

问:您捡了多少瓷片?

张:我捡的瓷片起码有上万片。我的书房叫片瓷山房,瓷片一满屋。

问:明末清初有个画家叫石涛,叫片石山房。

张:我的片瓷山房就是受石涛启发的。我们搞陶瓷考古,相比书画有一个优越条件。书画,烧了就没了,一洗也没有了。瓷器和人的生活有密切关系,用坏了扔掉,但瓷片不烂,这给我们研究陶瓷的人有接触实物的可能。

1964年初春,南京明故宫,玉带河清淤,我和老师王志敏到河边,从已经装车的淤泥里淘回大量瓷片,其中有红彩龙纹残盘,后来被评为一级资料藏品。在南京明故宫右掖门、明故宫社稷坛遗址,我们淘出的釉上红彩品种、釉里红风纹瓦当和龙纹滴水,都改写了南博院瓷器部馆藏历史。

问:我曾采访过故宫博物院瓷器鉴定专家叶佩兰,她把故宫几十万件瓷器藏品翻完了,于是炼就“火眼金睛”。您翻看了多少珍品?

张:我们南京博物院是蔡元培先生1933年建的。解放前是国民党的中央院,收藏的东西都是国宝。1948年国民党撤到台湾,把第一流的东西带走六千多件,留下的光官窑瓷器还有近20万件。我当年在南京博物院做瓷器保管员,这是个有利的条件,保管员天天接触瓷器。就像和人处久了,就是好朋友。我从1962年开始学瓷器,到1964年别的事都不干,专门研究瓷器,到今天以瓷为魂。

问:瓷器是您的好朋友。

张:我叫自己是“瓷痴”。我是1957年复旦大学毕业的,1967年被下放到了农村。当时去农村,特地向工宣队申请了一只大木箱,装的就是千辛万苦收集的瓷片。下去的时候,农民老哥帮我扛箱子,瓷片太重,一用力,绳子断了。当时就传说这个下放干部有财产呀,箱子都搬不动了。我一想坏了,有麻烦了。于是,我就打开箱子请农民朋友们看。他们说不都是“瓦渣滓”,这有什么用呀,乡下多得很……那些瓷片,陪伴我度过了艰苦时期,也让我把专业坚持了下来。我吃穿不讲究,也不在乎住的是不是大房子,只要看到好的瓷片,就满心欢喜。

武汉惊现元青花

问:盛世收藏。央视今年315晚会,曝光所谓的专家出鉴定证书的全过程,给钱就办,清末写成康熙,假文物骗人没商量。俗话说“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您来到武汉做鉴宝知识讲座,是藏友们期待的。

张浦生 (以下称“张”):证书不可信。目前市场很乱,与人的素养有关系。有的人是专家,但不一定是鉴定专家;有的人爱钱爱红包,不爱自己的面子,只要出钱,什么可做。市场上假的比真的多,仿古手段太厉害了,太容易上当受骗,我乐意给大家分享点知识。

问:您给人看宝,开证书吗?

张:我看东西,实话实说,不开证书。我不哄人,哄人就是害人。

瓷器在我们收藏界是个大项目,《鬼谷子下山》拍出天价后,瓷器收藏全球大热。今年4月份,苏富比拍卖一件乾隆珐琅彩,起价就是一亿八千万。当前,最流行的就是明清官窑瓷,另一个就是元青花。物以稀为贵,真正的元青花瓷少之又少,有人物故事画的元青花更是极品,全球目前只有不到30件。内蒙一个老总,花费上亿,买的元青花都是假的。拍卖行里也有假,元青花害惨不少人。

问:您过去来过武汉鉴宝吗?有什么宝贝给您留下过印象?

张:我在湖北看过不少东西,工艺品、仿品居多。这次看到一件元青花,一个把杯,杯里画的是八仙人物,外面画的是龙,三个爪。龙身子很细,像条蛇,头也很小……元青花的图案最好的是画人物,再就是画龙。看到这样的宝贝,真是不虚此行。

问:何以断定武汉这件是真的?

张:元青花画人物,都只画一个人。我自己随身带了件损毁了的,画的宋代文人周敦颐,手里拿支莲花。武汉朋友收藏的这件东西,画的是一个八仙人物。元代画八仙,也只画一个人。两件宝贝比一下,你就明白了(给记者示看,如图)。你看这两个写意人物的画风,是不是同出一辙?把柄和杯身,是用瓷泥接起来,这是元代的东西。找钱找得到,找东西找不到。这件作品品相完好,饱了眼福。(编辑/宋友范)

1  2  3  4  5  6  7  8  9  10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