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戏曲的审美精神|中国戏曲文化
发布时间 2011-07-14 浏览 66605 次
代戏曲表演理论家黄幡绰也说,装什么人要学什么人,并且要达到情感替代的程度,才能感动观众。这也就是戏谚常说的“假戏真唱”,要设身处地揣摩和表现出人物的身份、性格、环境与心情。所以,体验是戏曲的传统。
 
   但是,戏曲体验的结果不是把生活原样搬上舞台,还要运用恰当的舞台程式来付诸表现。阿甲说,戏曲演员的体验要和技术的表演结合起来,当他寻找到人物准确的外形、动作和心理之后,还要运用自己熟悉的程式来进行艺术再创造,将其应用到对人物的表现上去,从而揭示出人物独特的气质和性格特征,带给观众以审美享受。所以,戏曲体验与表现的方法不同于西方写实戏剧。戏曲大师俞振飞曾谈过体会,他说西方写实戏剧的体验是从内到外,过程上比较简单,只要使真正的情感在内心产生,然后通过身体自然呈现出来就可以了。戏曲的这个过程则比较曲折,首先要通过学习和训练掌握大量的程式,作为表现手段和外部表演的材料,然后通过深入生活、体验角色来酝酿内心感情和发掘内心表演的素材,最后还要有一个外与内结合、程式与体验结合的过程。这就形成一个从外到内、从内到外、内外交织的复杂过程,需要花费许多转化功夫,虽更加困难,但转化成功之后也更加美观、表现力更强。阿甲说西方写实戏剧就好比米做饭,戏曲就好比米酿酒,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有着不同表现方法的写实戏剧和写意戏剧,在与观众建立起默契关系之后,都能够产生幻觉感。例如两者都有观众看戏时义愤填膺刺杀装扮坏人演员的事情发生。王元化先生曾讲过西方的例子:1909年芝加哥一家剧院演出莎士比亚名剧《奥赛罗》,观众席里一声枪响,把扮演伊阿古的演员威廉·巴茨当场击毙,正当大家惊魂未定时,又一声枪响,清醒过来的开枪者也^***身亡。人们把两人合葬,墓志铭上写着:“哀悼理想的演员和理想的观众。”中国的例子,清人焦循《剧说》卷六就搜集了好几个。一个是江浙边界的枫泾镇三月三日赛神演戏,演到秦桧杀害岳飞时,忽然一人持刀跃上戏台,把装扮秦桧的演员刺得血流满地。大家把他绑了见官,他说我和这位演员从未见过面,只是看戏一时愤激,愿和秦桧同死,顾不上考虑真假。另外一个例子近似,说是吴县洞庭山乡的一位樵夫看《精忠传》,见秦桧出来,上台就打,差点把演员摔死。大家告诉他是在演戏,他说我也知道是演戏,所以只打了他一顿,否则就用斧头砍了。殊途同归的例子,说明演出都使观众产生了幻觉感,发生了移情作用。而相对来说,戏曲因为是表现性艺术,使用非生活化的唱腔和虚拟表演,对于观众感觉有一定的间离作用,使之产生幻觉更难,但它仍然发生了,说明写意的戏曲确实具备与写实戏剧相同的现场激发功能,这种功能建立在与观众更高的默契点之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