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的困境与出路
发布时间 2011-07-14 浏览 53426 次
、具有信仰色彩的节俗活动被质疑;科学技术、交通设施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改变了人类的生存处境和生活心态,许多人已经丧失与自然、祖先进行对话的内在需求。
“非常性”缺失是传统节日普遍面临的困境。以端午节为例,首先节日名称虽然还在,但节日时间本身的神圣性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消失,许多人知道端午节在农历的五月初五,却很少人知道这是个“阴阳争,死生分”的关键时刻。其次,节俗活动也几乎消失殆尽。明代的北京,“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妍饰小闺女,簪以榴花,曰女儿节。五日之午前,群入天坛,曰避毒也……渍酒以菖蒲,插门以艾,涂耳鼻以雄黄,曰避虫毒。” 今日之北京,又有几户人家在从事如此丰富的节俗活动?再次,节日空间的“非常性”也已消失,没有多少人知道要去天坛“避毒”,更不知为何“避毒”要选择天坛这个地方。其实不止在地理上,在人们的心理上也已经缺失了传统节日所需要的空间,拥挤的楼群、车辆和塞满人们头脑中的庞杂信息,已经难有可以容纳农业社会里那种与天、地、人、万物融为一体的心境。
 
   复兴传统节日的出路
 
   “非常性”缺失,必然导致传统节日徒有虚名以及价值和意义的丧失。笔者以为重建“非常性”应该格外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首先要重建人们对于节日性质的正确认识。当前传统节日的经济功能、娱乐功能已得到强化,节日被笼罩在浓浓的商业氛围里。笔者并不反对节日作为物质消费时间、休闲娱乐时间的性质,事实上它们本就是传统节日的构成,只是并非节日性质的全部。传统节日还应是人们感受社会生活节奏与自然节律同步的时间,是人们与世界、和自己的心灵进行深层对话的时间,是重温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时间。
 
   第二,目前重建的重点和关键在于节俗活动方面,这是因为节日时间的“非常性”包蕴在节俗活动之中并通过节俗活动得以显现。我们要充分利用历史上形成的习俗活动,作为重建的重要资源。仍以端午节为例,它涉及饮食、祭祀、娱乐、诗会、驱邪避毒等各种习俗活动,这些习俗活动都可以引入当前的端午节,作为趋吉避凶的象征性表达,或者用于对祖先的真情悼念。当然在具体的引入时,需要做许多研究工作,比如努力发现地方传统,整合不同地方节俗资源,乃至重新阐释习俗活动并赋予其新的意义等。另外,要对仪式活动予以格外注意,要增强仪式感和神圣感。
 
   第三,在重建过程中,^***应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之中国,传统节日经受过人为重创,有关传统节日的记忆业已被许多人淡忘,因此重建不能仅仅依靠一般民众的自发行动,至少在一段时间内,它需要引导和组织。当然,^***参与重建不是代替民众过节,参与的根本任务在于引导和服务:在调查民众需求和充分考虑传统节日资源的基础上,通过有计划地展现一些“非常活动”,来激发民众主动参与的热情。一俟民众养成自觉的习惯,^***便可以退隐幕后。当然,可以并不意味着必然,^***依旧可以参与、组织节日活动,与民共享、与民同乐。

 

 

 

1  2  3  4  5  6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