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战前,茶叶产量已达到年产3000多担, 当时凤凰经营茶叶的茶商就有二十多家,年装运出洋的茶叶达到2400担。抗战后,由于港口受封锁,茶叶销路停滞,加上1943年饥荒年影响, 茶园失管,或改种杂粮,产量急剧下降,到1948年茶园仅存2500亩,年产量降至1000担。解放后,国家重视茶叶生产,认真贯彻执行大力发展茶叶生产 的方针,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使凤凰茶区茶叶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不仅对老茶园采取了各种改造措施,并通过兴办公社示范茶场,积极推广科学种茶、制茶的 经验做法,贯彻茶业“水、土、肥、密、种、工、改、管、采、治”十字方针,改疏植为密植,茶树种植地域由高山向低山不断扩展,建设了大量新茶园(见彩图2 —9不同生态茶园)。
到1980年,凤凰镇茶园面积达到7201亩,总产2223担。 1981年凤凰茶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次调动了茶农发展茶叶生产积极性。农业部门及时引导茶农依靠科技发展茶叶生产,通过推广密植茶园,改单行单 株为双行单株或双行狗脚迹,每亩栽种密度由原来近1000株提高到2000左右株。在密植的基础上,加强茶园中耕、施肥管理,单产迅速提高。另一方面积极 推广高香型单丛茶和白叶单丛茶良种,并不断总结和推广幼龄速生丰产,成龄持续增产,壮龄稳产高产栽培技术措施,使全镇茶园面貌大大改变。
1984年国家取消茶叶派购政策,开放茶叶市场。凤凰镇党委、镇^***根据当地的传统和山区的特点,因地制宜,调整生产布局,在已建成高山地带的乌岽、凤 西、凤溪、东郊、超笱、老君溜、凤东、椿堀、石古坪、官头拳十个大队,五十个茶叶专业村的基础上,先后提出:80年代实现“耕地茶园化,建设专业镇 ”:90年代实现“茶园单丛化,单丛名优化”的奋斗目标,有力地推动了茶叶生产的迅速发展,无论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增长速度都很快,到1999年底,全 镇茶园面积达2,6万亩总产量达3万担,比建国前茶园面积增长约10倍,总产量增长30倍。茶叶收入占全镇农业总收入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