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茶树栽培简史|潮州凤凰单枞
发布时间 2011-07-15 浏览 55211 次
bsp;  明朝嘉靖二十六年(1547)潮州知府郭春震主修的《潮州府志》,在田赋志中载:饶平县(凤凰镇1958年11月以前隶属饶平县管辖)每年须贡“叶茶一百 五十斤三两,芽茶一百八斤三两。”可见当时种茶已有相当规模,并已属明朝贡茶品日之一。 清朝顺治十八年(1661)潮州知府吴颖主修的《潮州府志》,在物产考中记述:“郭曰(指郭子章,明朝万历十年[1582]任潮州知府,著《潮中杂 记》)……为茶,潮俗不甚贵茶,佳者多不至,今凤山茶佳,亦云待诏山茶,可以清膈消暑,亦名黄茶。” 清朝康熙二十二年(1683)潮州知府林杭学主修的《潮州府志》载:“为茶,潮地茶佳者罕至,今凤山茶佳,亦云待诏山茶,亦名黄茶。” 清朝康熙年间,饶平知县刘忭主修的《饶平县志》记述:“山川:待诏山(今之大质山),在县西南十余里,四时杂花竞秀,名为百花山,土人植茶其上,潮郡称待 诏茶。凤凰山,在县治西十里,高压诸峰,山顶翠如凤冠,乘风能鸣,与郡城西湖山相应。凤髻山,在大尖峰下,五峰如云。物产:茶:粤中旧无茶,所给皆闽产。 稍有贾人入南都,则携一二松萝至,然非大姓不敢购也。近于饶中百花、凤凰山多有植之。 而其品也不恶,但采炒不得法, 以至苦涩,甚恨事也。

     茶种地宜风宜露宜微云,采宜微日,宜去梗叶,落病蒂,炒宜缓急火,宜善揉生气,宜净锅,宜密封收贮。兼此者,不须借奢瞵妇矣。” 古文献对产茶史的记载固然重要,但凤凰乌岽山现存几百年活着的高大茶树更具说服力。当代学者已将潮州的产茶史追溯至唐代。据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 程启坤、研究室主任姚国坤撰文《论唐代茶区与名茶》中记述:“据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主编的《中国茶树栽培学》论述, 认为唐代茶区除《茶经》所载的43州外,实际上还有33州,共76州。”列表中“潮州”是记载的产茶州名和重点产茶地之一。

      独特的潮州“工夫茶”,是潮州人保存的具有特色的茶文化,潮州可堪称为中国最讲究茶道的地方。这与当地的凤凰山盛产名优茶有很大关系。潮州人饮茶在茶具、 茶叶、用水和冲泡方法上都很讲究。也可从另一个侧面看出潮州凤凰山产茶历史之悠久。 凤凰山茶树栽培自古代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主要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上的乌岽山、 鸟髻山、 竹竿山、 大质山、万峰山、南岭山等高山地带。

     在抗战前,茶叶产量已达到年产3000多担, 当时凤凰经营茶叶的茶商就有二十多家,年装运出洋的茶叶达到2400担。抗战后,由于港口受封锁,茶叶销路停滞,加上1943年饥荒年影响, 茶园失管,或改种杂粮,产量急剧下降,到1948年茶园仅存2500亩,年产量降至1000担。解放后,国家重视茶叶生产,认真贯彻执行大力发展茶叶生产 的方针,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使凤凰茶区茶叶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不仅对老茶园采取了各种改造措施,并通过兴办公社示范茶场,积极推广科学种茶、制茶的 经验做法,贯彻茶业“水、土、肥、密、种、工、改、管、采、治”十字方针,改疏植为密植,茶树种植地域由高山向低山不断扩展,建设了大量新茶园(见彩图2 —9不同生态茶园)。

     到1980年,凤凰镇茶园面积达到7201亩,总产2223担。 1981年凤凰茶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次调动了茶农发展茶叶生产积极性。农业部门及时引导茶农依靠科技发展茶叶生产,通过推广密植茶园,改单行单 株为双行单株或双行狗脚迹,每亩栽种密度由原来近1000株提高到2000左右株。在密植的基础上,加强茶园中耕、施肥管理,单产迅速提高。另一方面积极 推广高香型单丛茶和白叶单丛茶良种,并不断总结和推广幼龄速生丰产,成龄持续增产,壮龄稳产高产栽培技术措施,使全镇茶园面貌大大改变。

     1984年国家取消茶叶派购政策,开放茶叶市场。凤凰镇党委、镇^***根据当地的传统和山区的特点,因地制宜,调整生产布局,在已建成高山地带的乌岽、凤 西、凤溪、东郊、超笱、老君溜、凤东、椿堀、石古坪、官头拳十个大队,五十个茶叶专业村的基础上,先后提出:80年代实现“耕地茶园化,建设专业镇 ”:90年代实现“茶园单丛化,单丛名优化”的奋斗目标,有力地推动了茶叶生产的迅速发展,无论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增长速度都很快,到1999年底,全 镇茶园面积达2,6万亩总产量达3万担,比建国前茶园面积增长约10倍,总产量增长30倍。茶叶收入占全镇农业总收入80%以上。

 

209.jpg

 

 

1  2  3  4  5  6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