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悟并不一定发生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它也经常发生在生活里面。但是,它只属于坚韧有素的修行者,它只属于不散乱的心灵。
开悟和开悟也是不同的。
大体来说,真正的开悟有两种:一是解悟;二是证悟,初步的证悟,就是通常所说的“悟道”。如果在开悟以后,只要略加思维,就能够基本通达一切佛经的法义,而不再需要别人开导。道理上极为透彻,除了一些字词需要查阅之外,似乎没有什么障碍了。这就属于典型的“解悟”。
解悟的力量比较小,它是名相概念的执着瓦解以后的一种初步悟境。它还没有能够穿透思维的束缚而明达自性。
已经获得解悟的修行者不应当停步,而应当进一步禅修观察自性。或者去向真正悟道的善知识参学。
通过念经而开悟的人,解悟者居多,这是一条极为稳妥的修行之路。因为有了佛经的指导,修行不太会出偏差;而一旦获得了解悟,就具备了正知见,就不会再误入邪路了。同时,这也是一条相对缓慢的修行之路,因为获得解悟的人,还有少许由于长期念经而形成的思维习惯的束缚,使他们不能够彻底了悟心性。
这时,可以放下佛经和各种文字,进行专注的禅修,如实地观察心性。这也许需要一些时间。
但是,获得解悟的人有足够的耐心,他们与普通修行者毕竟是大不相同的。(如果不经过念经阶段,而直接禅修观察心性,也是一种修行方法,它适合于另外一些人,同时它也是一条较为艰险的修行之路。)
当我们在专注的禅修当中,或者在禅修之余的闲暇,也是某个因缘的触动,忽然之间,思维心停歇了,那个佛经里面用了千言万语来描述的东西——所谓的心性等等,就会明明白白地“呈现”出来。一方面可能有些惊天动地,因为它的确不可思议、妙不可言;令一方面,又显得极其平常,因为它从来就如此,从来不曾离我们而去,只是由于它的无形而被忽略了。
这时,我们会对于自性生起决定的信心,并深知它就是不生不灭的佛陀法身,它就是一切智慧的源泉。这种对于心性超越思维的当下明了,就是初步的证悟,也叫做悟道,也可以叫做见道。
之所以说它只是初步的证悟,是因为在修行解脱的过程当中,证悟的程度千差万别。从最初的开悟自性,到最终的圆满成佛,都可以叫做证悟,也可以叫做觉悟。但是,这两者所呈现出的功德智慧,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悟道只是修行的开始,而不是结束。那悟道之前的修行是什么呢?严格说来,那很难算作修行,因为在悟道之前,我们就好像黑暗当中的行人一样,根本看不清前方的道路。 悟道就好像夜行人见到了黎明前的晨曦,虽然不算明亮,却已经足以看清脚下的道路。只要继续前行,曙光不久就会出现。
通过念经的修行,我们完全可以获得初步的证悟。在这一点上,念经与禅修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悟道之后的修行则无需多虑,那是顺水行舟的事。所谓消得一分习气,显现一分功德。
但愿大家都能够老老实实地念经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