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仁良:追逐完美炒青技术
发布时间 2011-07-23 浏览 50792 次
他调任凤庆县农技站副站长,推广茶叶技术,重点是培养农村茶技人才。在复垦3万多亩荒芜茶园的同时,他引导当地茶农将顺山直栽改为水平梯行。他还利用夜晚将旧式揉茶机试改为曲棱揉机,经中茶公司技监胡浩川亲临审定,认定产品适合外销,经云南省农业厅上报后,农业部下令制成30部木质模型,向全国推广。

  由于当时的政治运动,汤仁良被错误地批判为走白专道路,企图一鸣惊人、浪费国家经费。事实上,全部支出只是30个木模的2000余元成本费。1958年,汤仁良又被错划成右派,进入人生的寒冬。最让人痛心的是,汤仁良被剥夺了制茶的机会,被指派到农村蹲点,从事粮食生产技术指导,长达20余年。在此期间,汤仁良仍然苦恋着云南大叶种茶树,在农民朋友的帮助下,哪怕是得到三四两鲜叶,都要认真试验、探索,减少其苦涩味,实现让云南大叶种茶红、绿相映,造福百姓。在当时的环境下,这却是一种忤逆,不敢让人知道。

  1979年,汤仁良得到平反,恢复工作,应凤庆茶厂党委书记张高虞的邀请,在教制玉露茶的同时,利用该厂设备制成燕青珍眉,把设想变成了现实,得到厂领导的认可。只可惜临沧是红茶产区,该产品未能正式生产。

  1980年临沧组建茶叶科学研究所,汤仁良被调去任初制研究组组长,得以重拾旧业。初建的研究所没有设备,在帮助集体初制茶厂提高技术的同时,他着手云南省地科委下达的红碎茶新工艺研究。只半年时间,汤仁良就带领同事们,把一个历年亏本的初制厂改造成一个大幅盈利的茶厂。试制的红碎茶品质超过老方法,价格翻一番。虽然没有解决发酵工序的机械操作问题,但仍然被鉴定为推广技术。1981年,汤仁良专心开始试制发酵机。可惜,这时领导却将汤仁良调借给临沧茶厂,去搞新工艺推广,耽误了解决新工艺发酵问题的时机。

  后来,汤仁良提出申请,坚决要求离休。当时外贸局党委书记劝汤仁良,“听说1985年就要工资改革了,到时候再退,对你有好处。”汤仁良回答说:“碗粗的金条,汤仁良也不要。”

  1984年,经不住地区技术监督部门和凤庆县领导再三呼唤,汤仁良还是到了临沧,协助建立永泉茶厂。茶厂基本采用电动机械,少用人工辅助,改制的茶叶出人意料,产品供不应求。云南省科委领导、省报记者都到现场考察,农业厅经作处处长来信要求告知制作工艺。此工艺制作的商品茶送云南省评委审评,得了100分,居全省绿茶之首;送商业部杭州茶叶检测中心,经高级工程师审评后,又送沪浙茶叶专家会评,认为该茶超过浙皖高档炒青绿茶,可与中小叶种名特绿茶媲美。

  1989年,汤仁良应耿马县县委书记亲邀,去该县勐撒镇建立茶厂。后来,该厂产品获多个金奖,安徽农大著名教授陈椽先生评定其产品时,现场作词:“原璧归华,更新换代,形质并茂,还汤仁良国饮。”

  用云南大叶种制作绿茶,必须处理好加工过程中的温度、湿度等几个问题,才能制出没有或少有苦涩味的绿茶。要做到汤清叶绿,必须彻底钝化氧化酶,而目前任何优良的炒青机械都无法做到,只有90℃的蒸汽才有这样的渗透效果,可是高温又会破坏叶绿素和维生素C。于是,汤仁良带领同事们设计了高温快速蒸青机,茶叶通过热区的时间只有4~6秒,之后,马上进入强风冷却,使内含成分来不及反应就完成了杀青。汤仁良在制作绿茶上创制的很多机器设备,如连续蒸汽发生器、滚动失水机等都获得专利和奖励,如云南省星火计划一等奖、国务院特殊津贴。

  上世纪90年代,在地区茶叶局的全力支持下,汤仁良攻克完成了蒸青绿茶全自动机械流水生产线,并获云南省科技二等奖。

1  2  3  4  5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