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则对于现在鉴定界一些权威所说的哪些数据,我觉得也是值得大大商榷的。有权威说元青花只有300件,国内100,国外200,民间几乎没有元青花,还有的权威到处声言:民间收藏者手里的古董98%都是假的。我不知道这些s数据是通过什么科学方法得出来的。但我按情理想想,只怕这些数据、比例是有毛病的。其一,关于元青花的数字和民间有没有的问题,我觉得元青花应该也在民间使用过,我们的宋代瓷器能在民间留存下来,元青花既然有,在民间也应该有幸存者。此外我们的许多宝贝都是从地下古墓、遗址中挖出来的,而古墓不完全是由政府发掘的,我们都知道十室九空的说法,古往今来哪些盗墓者难道就从没有挖到过元青花之类的宝贝,那他们挖的东西又到哪里去了呢?!所以断断乎乎说这东西有几百件,而且那么精确,好像不大令人信服。其二,就算我们把天下今天以前所有的东西都看到了,都了如指掌了,那明天、后天、大后天呢,会不会又有新的老东西冒出来呢,瓷库中国专家认为,现在各处都在大兴土木,地下有东西被弄上来是谁也说不准的。其三,民间收藏也是鱼龙混杂。鉴宝时虽有抱着酸斑大罐让专家掌眼,捧着机械化产品当宝贝的“痴心人”其中也不乏有一定的基础知识、经历、眼力的高手和善于钻研的“有心人”他们也在不断的学习、研究、实践。如果我们到哪儿都带着“百分之九十八”这个主观概念,和对民间收藏全盘否定的态度,鉴宝就难免会失真,失准,不仅有可能挫伤热爱中华文明古老历史和艺术的普通收藏者的积极性,有可能给正在发展的古董艺术品市场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甚至会搞混古董艺术品在民间留存的本来面目!会对不起中华文明,对不起老祖宗!因此我想:我们如果仍然死抱着老观念,老眼光,老数据去打遍天下,结论过去、现在和除了今天的将来,那是不客观的。收藏和鉴宝不仅要靠经验,也要靠思维、靠眼界、靠胸怀,靠责任感,都同样需要平常心,同样要学一点辨证法,过于主观就是一种偏执!
在做人、做学问、搞鉴赏的品格、眼界、肚量方面,瓷库中国专家倒十分钦佩史树青老夫子,老夫子先是认定元青花只有300件,这位文物老泰斗本完全可以抱着这“元三百”当一辈子权威,可一听说有地方发现的古墓里有元青花,老先生不仅不顾在学界已成铁律“元三百”的结论,不仅信了民间之人的话,信了除了“三百”之外还会出现元青花的信息,而且还不顾诺大把年纪,放下架子,冒险亲往墓地查看,看了之后又写文章说这原来元青花的数字不一定靠得住……虽然,史老先生的元青花新说在圈子里几乎被封杀,文章也没能登了出来。我辈不知这其中的缘由,也没资格评说这是是非非。(我想,如果有朝一日有人写文章,说这地大物博的中国,过去、现在、将来,地上地下,海内海外的元青花的数字是怎么一下子就叫大学问家全数清楚了的,那一定要给写这文章的人颁个陈景润数学奖!)但今天史老先生关于元青花的问题的态度实在是令人敬佩的。至少,他愿意不断地学习,不是只满足于围着自己掌握着的那些东西来搞研究、下结论,抠其一点,不及其余,不是倚老卖老,固执己见的“钻家”,他愿意接受新的东西并修正自己的权威观点,这才是大学问家的气度和风范!
可惜的是,这种敢于尊重事实,自我否定的精神,这种不拘一格,实事求是的作风,这种不耻下问,谦虚谨慎的态度似乎当今在藏者、鉴者之中还不是很受人欢迎和认同,或者说关注和欢迎的人却无力认同,无力去扭转这无可奈何的局面。
这,也许就是现今文物收藏界和古董商界时有混乱情形的重要根源之一。
不知道还有多久,科学的机器会解决这一纷争?!不过,机器的采用、推广和结论也还同样需要权威们的欢迎和认同!因此,改造权威比采用机器更重要,如果都行不通,而今目下就只能将就着了。。。。。。
后记:当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在一些拍卖和交易机构的鉴定中,一些公司和专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硬把新货鉴成古董,把藏品价格拉高得没了谱,误导和忽悠了很多民间收藏者,这也同样是危害很大的。
总之,瓷库中国专家认为,我们不能给一些过于偏见的话和一些唯利是图的公司、商人、专家把刚刚兴起的民间收藏和正在发展的古董艺术品市场给抹杀和否定了,这无论对收藏者,还是对经营者,还是我国的文化产业的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对民间收藏和古董艺术品市场我们需要的是引导、扶持和规范,而不是一味否定!
【相关阅读】
古瓷器的鉴定方法
古瓷器鉴定常用术语
古瓷器的保管与取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