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古墓没有被盗过,因此淤泥不是很多。当时11个盘子一出土,大家都觉得惊艳。”季士家说,包括被故宫调拨过去的两件瓷盘,都是哥窑的。“我们都认识,就是哥窑的,不是官窑。”
而在当年的考古简报上也写着,当时出土的11件盘子都是哥窑制品。它们分为大中小三类。葵瓣口,青灰色釉,开片。大盘圈足露出紫酱色胎骨,中小盘底部留有支烧痕迹。这份考古简报正是当时的另外一个考古人员李蔚然写的。也就是说,李蔚然也认定,这11件盘子就是哥窑盘。
“要我说这就是官窑盘”
听说南京也有这样的盘子,昨天,很多市民跑去朝天宫一看究竟。
展厅正中,一个看上去很高贵的盘子静静地放着。细细看去,中间还有微微黄色。这个盘子就是汪兴祖墓出土的,和故宫损坏的盘子是“兄弟”,它们出自同一座古墓。“因为故宫的事情,我们也被火了一把,今天来参观的人多多了。”现场一位工作人员说。
细细看去,这个盘子正面和背面都有一根根的线,在盘子的底部还有毛笔黑字写的编号。虽然和故宫损坏的盘子是“兄弟”,但这里的文物说明写的是:南宋官窑盘。北京荣宝拍卖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瓷杂部经理杨帆走过去,细细地看,打量了一遍又一遍。“要我说,这就是南宋官窑盘。”“你看这个盘子的口沿,开片挺大的,里面的线不是乳黄色的。”杨帆说,这个盘子看上去很高雅,感觉它就是出身宫廷的。它还给人有一种朦胧感,即便是后世想仿制,也无法仿出这个味道来。这种朦胧的感觉,即便是现在也没办法克隆,因为这种釉是不透明的釉,很可能是皇家独有的。
记者发现,在“官窑盘”旁边,还一左一右有两个盘子,它们来自不同的古墓,也是宋代不同窑口的。其中,“官窑盘”的右边,是一个有密密麻麻冰裂纹的哥窑盘,看上去油光滑亮。“这个一看就是哥窑盘,清朝雍正康熙年间就被大量仿制,而且仿制得很像,根本认不出真假。”杨帆说。
“叫它官窑哥窑都可以”
南京博物院的一位瓷器鉴定专家曾经非常近距离看了在朝天宫的“官窑盘”,对于它们究竟是官窑还是哥窑,这位专家也说:都对,如果认为是哥窑盘就是哥窑,如果认定它是官窑盘也可以。
为什么?关于官窑就有多个概念。提到官窑,大家就会联想到明清时景德镇的那些御用窑口,那些窑都是专门为官府、宫廷烧制瓷器的。实际上,在宋朝时期,官窑是古代窑口的一个品种,和哥窑并列的一种。最早北宋的官窑在开封,至今为止只看到器物,而没有找到古窑址,因为古窑址在开封古城11米的地底下。“现在,连哪件是北宋官窑瓷都搞不清楚。”
到了南宋时期,哥窑和官窑出现了“官哥”不分的情况。这些年,陆续发现了官窑的古窑址,揭开了官窑的烧造工艺,但是,哥窑的古窑址一直没有找到,甚至有专家怀疑,历史上究竟有没有哥窑?有没有哥窑烧制的器物?
在学术界如果辨别官窑还是哥窑,有两点共识:那就是,哥窑有“金丝铁线”,哥窑的开片小。无论是哥窑还是官窑,器物的正面和背面都有一条条的线,这些线有黄有黑。如果是乳黄色,那么被称作“金丝铁线”,哥窑才有,而官窑的线是黑色的。另外,哥窑的开片小,而官窑的开片很大。“官窑是大开片,这个开片往往有巴掌大,或者半个巴掌、四分之一个巴掌大小。”
“现在下定论为时尚早”
既然识别官窑和哥窑有秘诀,那么汪兴祖墓出土的瓷盘为何既可以叫官窑盘,又可以叫哥窑盘呢?南博专家说,现在确实没有办法给它们下定论,因为这几件瓷盘长相太“奇特”。就拿朝天宫正在展出的瓷盘来说,这个盘子,“铁线”是黑色的而不是乳黄色的,从这个角度判断,应该是官窑盘;但是,如果从开片的大小来看,它的开片又过于紧密,不是大开片,是哥窑的特点。“因此,叫它官窑或者哥窑盘都对,现在下定论为时尚早。”
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对于哥窑还是官窑,也摇头。“自古南宋的窑口,就官哥不分,古代人都区分不了,现代人又如何区分。而且,这是一个学术界内部的争论,没有必要大众化,说不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