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发明青瓷并接受青色与原始的生活状态和生活环境是分不开的。对一直生息于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先民来说,与其休戚相关的色彩便是青色,葱郁的林木,娇绿的草地,青翠的山峦,苍碧的河海,这使他们的感知和想象力直接受到青色的懦染和包围。
也有学者认为,青瓷的“青”是对天空颜色的模仿,象征着人们对天的追问和崇拜。自古人们就用“青如天”来作为评价好的青瓷的标准,这种评价中表达了一种对天空颜色的主动追求。那么,人们为什么要模仿离他们很遥远的天的颜色呢?第一,不论是原始社会,或是后来的封建社会,农业始终是社会的物质基础和保障,这种“靠天吃饭”的经济形式,使天成了当时人们自然崇拜的主要指向。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天的神秘末测,使人们产生了无穷的想像。人们惧怕它,崇拜它,还不得不依靠它。第二,自然界中天是至高无上的,人们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赋予了天至上神的象征意义。天神的形象在当时人们的心中是朦胧模糊的,这种模糊感受,成为一种当时人们共通的社会情感,一种宽泛的信仰和观念。当这种社会情感积淀于人们的感官感受中,成为一种不能用概念言说的深层情绪时,人们就会通过物质形式表现出来。而当这种抽象的情感找到了青瓷这种表现形式后,正好相互契合。
“青”是大自然朴拙之色,是新生活力之色,亦是优美和谐之色,“尚青”实际上是一种民族文化精神和大自然本色的融合,是人们对天地万物的感悟。正如世人常喻青瓷“色美如山峦”、“就像雨后云开的蓝天”、“其清澈犹如秋高气爽的天空,也如宁静的深海”。而当您了解了这些,也许就会发现,为什么在人们可以有意识地去烧制青瓷时,逐渐摒弃了偏黄、偏褐的青色而选择向绿和微蓝的冷青色发展,这是与人们的思想观念、信仰、审美情趣有着直接关系的。
青瓷之色介于蓝色与绿色之间,不仅合乎人的自然审美意识,表达人类对美丽大自然的依恋之情,同时也非常符合视觉器官的生理本质需求,它可以镇静神经、缓解视觉疲劳、增加心理满足感。欣赏一件青瓷,就如同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去品味艺术、体验生命,故赏者常说“养眼”。但何止于此呢,“养心”、“养神”、“养生”又有何不可?
灯光下散发的韵味
青瓷之质
唐代诗人陆龟蒙《越色秘器》一诗被后人引用的频率非常高,常用来赞美秘色瓷或青瓷,只是因为诗句道破了“青”的内涵。如果说“千峰翠色“是汇自然万物之美颜的涵盖,那么“九秋风露”则是聚天地精华之神质的凝练。
对青瓷质的审美追求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古人在赞美一件好的青瓷时,常常会用玉来形容,如“温润如玉”,“越泥似玉之瓯”,“肥厚如堆凝脂”,“浮梁巧烧瓷,颜色比琼玖”,又称耀州窑“巧如范金,精比琢玉……击其声铿铿如也,视其色温温如也。”又如《龙泉县志》中记载:“凡瓷器之出于生二窑者,极其晶莹,纯粹无暇如美玉。”甚至还有人说,景德镇在五代时烧青瓷、白瓷,至北宋忽改为青白瓷,是因为宋代流行青白玉。
从赞美之词中,足以看出这种以青瓷类玉的文化情结与中国玉文化有莫大的关系。中国琢玉、用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8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期,自出现之日起,中国人便把玉器看作天地精气的结晶,用作人神心灵沟通的中介物,玉也具有了不同寻常的图腾象征意义。而正如著名学者李约瑟所言:“三千多年以来,玉的质地、形状和颜色一直启发着雕刻家、画家和诗人们的灵感。“青瓷文化就是中国玉文化的延伸发展。当然我们也要看到,青色只是丰富玉色中的一种,先人用瓷来喻玉或玉来喻瓷,除了色泽上的因素外,更主要的是从两者透明度、莹润度、光滑度等质地方面的特征上进行比较的。
更深入来看,青瓷的质在超越了物的外在质感后,也包含了人的思想品质。中国儒文化对玉的推崇和诠释、可以说是对玉文化最好的继承,它赋予玉“德”的内涵,并被全社会所接受,久盛不衰,青瓷类玉的品质正好符合了这一文化审美,并作为这种文化审美的承借对象。青瓷“沉着柔和,浑厚滋润,委婉含蓄,不起浮光”,“文质彬彬”,具有“中和”之美。这也是青瓷制作工艺几千年不断,并为文人士大夫所喜爱的原因。
儒家之“君子比德如玉”让青瓷与德结缘,物质与精神合一,依托于君子之身。不仅如此,即使道家、禅宗也有许多地方和青瓷的意蕴是迹合的。就是这样,青瓷以物的形式承载了哲学、文化和艺术精神,由单纯的器物升华为实用、审美、修养三位一体的伦理人格风范之标志。因此,对青瓷的追求、审视其实就是对人自身高洁品质的塑造。
青瓷之心
对青瓷审美的把握,还不是仅仅推敲其色、其质。回看几千年青瓷之路,来来往往,角色众多,秘色、天青、粉青、梅子青……色彩、质地不一而同,但很难说出哪一种是最美的,哪一张是青瓷的标准照。所以,“青瓷”的本意并不是青颜色的瓷器,“青瓷”的范畴也超越了颜色、质感的界限,而是另有所指。要想走进青瓷的内心世界,真正理解青瓷的本真,我们更重要的是要揭开隐藏在视觉背后的历史、人文、思想等文化内涵。审视青瓷的美,其实就是审视历史上每一个时代的美,就是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从商周时期的原始青瓷身上,我们能够看到商代的威严庄重,能够蒂看到周朝的严谨有序,远古先民留下了太多的神奇之谜,不仅疑惑着他们,同样感染着我们,器物表面的斑驳、积釉,就连现代艺术大师都要赞许那是世间最为沉隐而有韵味的色彩语言、窃曲纹、云雷纹、圈纹、水波纹、几何纹、编织纹,这许许多多来自天上水里响关妙无比的精美图案,就像一副美丽而古老的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看到了几干年前依水而居、热爱自然的先民们火热的生话,水波纹样,好似轻风徐徐吹来,浪花起伏荡漾;重圈纹又如鱼儿跃出水而,掀起层层涟漪;而那弯曲环转的云雷纹又恰似春雷乍起,云卷云舒。这师法自然的简约之作,充满物态天趣,常常会令人浮想联翩。
青瓷与仙女的绝配‖神态盎然
又比如,透过汉代仿青铜器造型的青瓷香薰以及魏晋六朝时期的青瓷博山炉,我们也仿佛神游在那个清秀空疏的时代。
当远古先民怀着对佛的种种复杂、虔诚的心情燃以艾草、香薰,当缕缕青烟从盖上的镂孔冒出,这种被人文还原的青瓷,又被赋予了一种厚重的原始企盼,虚静、淡泊、内敛、中庸,我们得到了跨越时尘的精神慰藉。
而如果说唐代瓷器充满着雍容富贵的异国情调,清代瓷器流露出宫廷艺木的“洛可可”趣味,那么当宋代青瓷呈现眼前,您也许会发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感叹,青瓷在宋朝发展到了顶峰,这与宋朝的社会风尚息息相关。宋朝以文为尚,整个社会有着浓郁的文化气息,人们含蓄、温和、崇尚自然,形成了沉静、理性、悠远的思想性格。宋代的青瓷正是在这种纯美的思想熏陶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它显得平静而含蓄,但它的仪态和风范泽被古今。在这样的时代,青瓷造型之严谨,装饰之简淡,釉色之典雅,无不体现出中国传统美学中皇家御用瓷的主体审美观念。
就是这样,一件件青瓷,带着人们走入了原始社会的质朴清新、商代的庄重威严、周代的严谨有序、战国的生动活泼、汉代的的浑厚豪放、六朝的清秀空疏、唐代的雍容富厚、宋代的理性之美、元代的雄浑雅丽、明代的端庄敦厚、清代的华丽精巧。不同时代的青瓷艺术所表现出来的风格差异是不同时代人们宙美迫求的艺木体现,他们具备了精神审美功能。
说了这么多,但还是难以以将青瓷的美和盘托出,因为在一件青瓷面前,无论多么优美的形容词似乎都是苍白的、每一次品味青瓷,都会有不同的感受。都会从中读到更多的东西,而不同的人去欣赏青瓷,也会有着不一样的美的收获,因为英雄的心总是那样的深遂。
当然,喜爱青瓷之人,在审视青瓷的过程中也大可不必陷人深沉的哲学之中,历史也好,文化也罢,您也不必觉得太过沉重,他们只是在潜移默化影响着你,熏陶着你,或者激励着你,他们会在不知不觉间提升您心中美的阶梯的高度。还是以轻松一些的眼光去对视青瓷吧,您会发现这位伟大的英雄是那样的平易近人,那样的朴实真诚,那样的包容万物。在他的面前,您也许只需要静坐、沉思、冥想,或用手轻轻地抚摸,这足以让您芜杂的心境涤荡一清,这就够了,英雄的心也许不那么难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