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遂昌制种面积达1.8万多亩,实现产值4680多万元,面积、市场双双占全省六成份额,成山区农民又一增收渠道。
今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三农”专家温铁军来遂昌考察,他认为,遂昌倡导的原生态发展,是治疗乡村污染、生态环境破坏、食品安全等诸多“现代病”的一帖良药,是让现代农业回归本原,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最好样板。
规划做指引,精品基地全覆盖
炎炎夏日,来到云峰镇银都村梧桐仙迹蘑菇园,游客们既能自采蘑菇烹制蘑菇宴,又可通过介绍,了解一根稻草如何串起生态循环链,长见识又添乐趣。
像云峰镇的蘑菇园一样,遂昌全县已经实现原生态精品农业基地乡镇全覆盖。
在各种园区里,人们感受到了农业景观与科普知识相融合的吸引力;感受到了农耕不再是落后的代名词,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农耕不再是粗俗的代名词,而是一种文化和文明的形态。
为了建设这一全新理念的农耕文明,遂昌一手抓基地建设,一手对接大市场,致力于将“原生态”农产品,打造成一个县域品牌。
2010年初,该县人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三年内全面限制合成农药、化肥、激素、添加剂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致力让农田休养生息,作别化肥、农药污染。
紧接着,十个原生态农产品地方标准实施,原生态精品农业发展规划通过省级评审“出炉”,致力打造一百个亦耕亦商亦游亦科普的原生态精品农业基地,原生态农业实现乡镇全覆盖。
全民自觉行动,让种养业回归本原。一个日渐成型的组织化、定单制、网络化的原生态农产品生产、配送体系正在扩容。
理念引领,品牌打造,政策助推,山区农业精彩“转身”中。
至去年底,遂昌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5个,面积7020亩,省级主导产业示范区5个,省级特色农业精品园5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2个,规划面积5.48万亩。
“十二五”遂昌规划投入2.5亿元,强力推进“两区”建设,形成北部生态农业产业带、西南部林特产业带、西北部渔特产业带、东中部综合型特色农业带。
生态花儿开满园,山区农业现代化,不再是一句口号,一个梦想。传统农耕,现代管理,遂昌的原生态实践,走出了一条不寻常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