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1932年出版的刊物《农声》所载,《我国茶业问题》一文指出:1915—1929年,全国15个产茶省,浙江茶业产量居第8位,茶园面积居第6位,在全国仅居中等地位。为了加快发展浙江茶叶,胡坪先生提出“加强茶园基础建设,改变浙江省茶叶面貌”的思路。主张进行茶园普查,摸清底细的基础上,争取缺丛补植、修剪、植保等措施改造过去遗留的衰老茶园。同时,采用优良品种,发展一批高标准高质量的条栽密植茶园和适当的速生密植茶园。由于各项措施切实有力,浙江茶叶发展很快。1982年全省茶叶产量达到10.72万吨,创历史最高,比建国前增长16倍,单产翻了一番。其产值、外销创汇、经济效益在全国也名列前茅。在这数十年间,他是浙江省茶叶生产技术推广的带头人,为浙江茶叶的腾飞做出了贡献。
茶区普遍存在粮茶劳力矛盾,春茶季尤为突出。胡坪先生于1952年注意到和总结了余姚茶农陈茂强创制的手摇杀青机,并向广大茶区推广。还于1954年在富阳后山岭蹲点改进双锅式杀青机,使杀青功效成倍增长,劳动强度下降,为以后双锅杀青机铁制化打下基础。1958年,由他主持在余杭举办浙江全省200余工匠参加的动力制茶培训班获得成功。会后茶区掀起办厂高潮,大大缓解劳力矛盾,有利茶业发展。胡坪先生是“机械制茶的推广”课题的主要完成人之一,获农业部1984年农技推广二等奖。
为丰富茶类,恢复发展名茶,胡坪先生于上世纪70年代就通过调查研究,发动茶区科技人员和群众挖掘、整理、试验、恢复和创新各种名茶,为浙江名茶发展创造条件。他主持的“古代名茶恢复与推广”课题,获浙江省人民政府1984年优秀科技二等奖。
1983年起,国内外茶叶市场出现疲软,胡坪建议“多茶类生产,多渠道流通,多口岸外销”应多措施。他还与沪、苏、鄂等地联系推销浙茶,与粤口岸达成协议,由浙江转产部分适销对路的红碎茶,由浙江省8个县建18个初精制联合加工厂生产红碎茶供广东口岸出口,为扭转滞销局面做出了贡献。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70年代以来,胡坪积极倡导弘扬茶叶历史文化、参与茶文化研讨活动,撰写有关茶文化、茶与健康的文章和拍摄电视节目进行宣传。他说:“茶业工作者,在茶文化活动中,要甘为配角,促使人民群众当主角,茶文化才能经久不衰,才能有光明灿烂的前途。”
胡坪简历
胡坪,1926年3月出生于浙江淳安。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茶叶专修科,分配到浙江长期从事茶叶生产技术推广工作。在改造老茶园、解决粮茶矛盾、发展密植茶园、建设专业茶园、推行茶园普查、实施制茶机械化、恢复发展名优茶以及制订全省茶叶发展规划等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在使浙江茶叶从建国前的中等地位提升到全国首位做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