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漆器工艺精湛,做工考究。木胎制造是制作的第一道工序,是漆器的胎骨。成都漆器在胎型上,采用了木胎、麻布脱胎、竹蔑编织胎等。做底胎要“三灰三磨”。先用木锉打毛边,再用漆刷拖灰。漆刷用少女发丝制成,细腻而富有韧性,能够在刷漆时达到“漆面如镜”的效果。又用水砂纸砂,然后用牛角铲拖两道灰,再打磨,然后用很细的黄泥灰合漆“浆”一遍,把细小的毛孔填平,再做一道底漆,再打磨,使表面光滑如镜,厚重。根据贵州青镇出土的漆器铭文记载,一件漆器大体要经过髹工、画工、上工、月工、铜茇釦黄涂工、铜耳黄涂工、青工、造工、供工、漆工等工序。
战国时期,成都漆器工艺已有了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夹纻胎新工艺的产生。这种工艺是先作胎骨模型,然后再在模型上层层裱褙麻布和涂上漆灰,干固后脱出其模,便形成了漆器的胎。由于麻布夹在漆灰中间,人们便称其为夹纻胎,它是后世脱胎漆器的始祖。夹纻胎漆器有许多优点,既牢固、轻巧,随气候变化而失水和吸水的能力比木胎小得多,很少收缩、膨胀、变形,更不易开裂,比木胎好得多,无疑是漆器制胎一次巨大的技术革命。
同期,漆器工艺另一项重大技术革新是釦器的产生。战国时期在木胎漆器方面的发展趋势是由厚木胎向薄木胎发展,漆器变得越来越轻巧和精致。但是,却不那么牢固和结实了,必须采取加固的措施。于是,人们在容易磨损、开裂和口沿处,用金属进行加固,这种用金属加固器口的漆器,当时叫釦器。《说文金部》:“釦,金饰器口。”用金饰器口的漆器,既牢固又美观。成都羊子山古墓出土的圆漆盒、漆奁、圆釦漆器、方釦漆器等充分印证了成都漆器工艺在这方面的辉煌成就。
极品
历时九月 精雕细磨
“雕银丝光填彩”是成都传统漆艺中十分精细复杂的技艺之一,在国内漆艺中独具一格。工序非常繁复:首先得设计胎样和装饰图稿,然后制作木胎,经漆工反复多次上灰、刷底漆、打磨,涂上几道推光漆,每一道都须干后研磨,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雕填,先将装饰图稿拷贝到胎体上,用刀雕出阴刻的画面,然后用小牛角刀将调制好的彩漆刮入阴纹,干后再用细砂纸研磨,让纹路与漆面齐平,这一步也可以在雕刻的阴纹中贴金银箔,再罩上多层透明漆,并研磨。第三步就是推光、揩清,方法就是涂上推光漆,干后研磨,再用头发或棉花沾植物油磨擦,使漆器表面光泽华丽。一个240×240毫米的仿古漆盒,仅雕填、丝光就要20天。如果从木胎到做成成品,约需70天左右。
1981年,西藏自治区举行一个典礼,国务院有关部门要送一道漆匾作为典礼纪念。四川省工艺美术研究所漆器研究室主任胡开新承担了整个设计和制作任务。这道匾选用上等楠木,长4.2米,宽1.2米,由赵朴初书写汉字“庄严国土”及题款、落款,阿沛阿旺晋美书写藏文。匾上用汉、藏文字及四周莲花浮雕金箔镶嵌。
胡开新用纯棉脱胎裱糊,三层刮灰三层刷漆。从木料烘干、图案设计、生漆炼制、金箔镶嵌到手工打磨清光做成成品,花费了近九个月时间,用了二两黄金,匾做成后重达四百公斤。
传承
当代漆器 屡获殊荣
当代用成都漆艺生产的漆器有木胎、麻布脱胎纸胎、塑料胎等品种,主要产品有盘、缸、盒、罐、碗、茶具、酒具、咖啡具等生活用品和漆器屏风、攒盒、出土文物复制品、漆画艺术品等,其造型美观大方、工艺精巧,漆面透明如水,光亮如镜;还有用暗花、隐花、描绘等新工艺做成的漆器,更加丰富多彩;漆画可以达到油画、山水、写意等许多画种的风格,而又区别于其它画种。
成都漆器曾经参加历届全国工艺美术展中国漆器画展赴美国、俄罗斯、法国、意大利等展览评比,均获极高评价,曾荣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全国漆器行业评比第一名等多种奖项,国家级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珍品馆已收藏7件成都漆器工艺品。
2006年6月2日,成都漆器与蜀锦、蜀绣和都江堰清明放水节一起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